(1)
以前自己是一名普通员工;
领导觉得业绩干的不错,有意识的让我带两三个人一起做事;
但是,明显感觉到自己一个人把工作干好和带大家一起把工作干好是不一样的;
那么,究竟不一样在哪里呢?
(2)
做普通基层员工,是一个人工作;
只要对自己负责范围内的工作熟悉,能在工作范围内解决问题,就完成了本职工作。
而带领一群人一起工作,自己是领导;
领导的任务,是让别人做自己想做的工作,让别人代替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领导不需要亲自上场,不需要对具体工作负责,交给下属去完成即可;
但领导要知道下属的能力,特质,合适的位置;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及时选拔人才,保证团队的人才梯队,随时有人可用;
更换不给力的下属,用更合适的人替换;
保持整个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正常的运行。
他是目标和战略的制定者;
是人力资源的调配者;
是冒险家,是野心家,也是合作者和协调员。

(3)
楚汉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刘邦问了一个问题:
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
论治国内政,我不如萧何;
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
为什么我能当皇帝?
刘邦在最初起事时,身边仅有几个混社会时结识的好朋友萧何、曹参,樊哙;
不过三两个人,两三条枪;
除了知道自己想取代秦始皇成就万乘之尊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无论人才、团队、资源、谋略各方面都是短板。

但是没关系,刘邦很快就获得了一位旷世奇才张良做谋士;
刘邦在投奔楚王景驹途中,不经意间遇到张良,张良也正好是去投奔景驹的;
张良作为韩国的没落贵族,韩国被秦国吞并后,家破人亡,空有一身帝王谋略却居无定所;
两人相遇后,因为同病相怜而惺惺相惜;
竟然惊讶的发现,最懂自己的是对方;
一个是雄心勃勃的潜在帝王,一个是了解世界格局和发展战略的奇才;
两人各自在内心欣赏对方,最后一拍即合。
没有良将,缺少人才,没关系,也会有的;
韩信很快加入了;
韩信最开始只是项羽帐前的执戟中郎将,也就是项羽的卫兵;
但是不受重用,很打击韩信的自信;
经萧何引荐,刘邦认识了韩信,惊讶于这样一名军事奇才竟然无用武之地;
于是,授予韩信大将军的重任和兵权;
韩信的加入,让刘邦在楚汉争霸几年时间里,取得几次关键性的胜利,奠定了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百年基业的坚实基础。

而身边一直默默无闻的萧何,看似无大作为,其实功劳最大;
萧何不显山不露水的跟随刘邦,一直在默默经营关中地区;
在刘邦打仗数次危机时刻,需要钱粮,兵卒时,都是萧何源源不断提供后勤支援,从未拉下;
就这样,虽然起步于微贱,没有一卒一地,刘邦有了自己的创业团队。
(4)
一个合格的领导,要做哪些事情?
敢冒风险,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萧何,张良,韩信,单拉出来都是人才,专家,但是只能做小弟,做下属,成不了帝王;
因为不敢单干,只想抱大腿;
成功了可以裂土封侯,失败了大不了蛰伏几年又是一条好汉。
而称王称帝,成功了登临万人之上,一旦失败就是身首异处,株连九族;
任何好处都是与风险相伴的;
只有创业领袖,愿意承担风险,才能担当得起大哥的位置。

其次,是整合资源,是知人善任,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发挥才干;
无论之前犯过错,坐过牢,还是为对手项羽服务;
只要有才能,能为自己所用,刘邦一概英雄不问出处,大度接纳,授予高位;
这也是唯才是举,任能任贤,而不是以出身,门第限制人才的提拔。
还有,协调矛盾,是一个矛盾的调停者;
在调停矛盾的同时,强化了自己的存在;
这是领导的制衡能力。
刘邦第三条特质:拥有人格魅力,能吸引别人愿意和自己一起干;
善于拉拢,收买人心,满足对方想要的,让对方心满意足;
哪怕就是刘邦走投无路躲在芒砀山的深山沟壑之中,依然有人忠心耿耿愿意追随;
可以完全抛弃荣华富贵,不计较名利得失的信任刘邦;
这是顶级领袖才能拥有的人格魅力。

项羽应该说也是领导,却不是合格的领导;
不能信任扶持人才,让手下大将流失,全跑到刘邦这边;
擅自诛杀宋义和雄心,离心离德,导致团队人心涣散,缺少凝聚力;
最终落得个孤军突围,乌江边绝望自刎的悲剧收尾。
这似乎是天要亡项羽,但其实也不是;
好与坏的结果其实不过是自己为人处世的体现罢了。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