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粟裕病逝,遗体前站着4位首长久久不愿离去,分别是谁?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4-20 01:19:03

1984年2月5日,素有一代“战神”之称的开国大将粟裕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七岁,遗体送别当天,一些仍然健在的开国元勋来送别粟裕,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上面有四个人显得尤为显眼。

粟裕作为我国开国大将,他还有一个绰号就是“战神”,在革命战争时期,他率领着红军打赢了无数场气吞山河、摧枯拉朽的经典战役,他也对得起自己“战神”的称号。但就是这样一位铮铮铁骨的汉子,在弥留之际却和自己的妻子说:“不要浪费资源搞追悼会,火化后将自己的骨灰散在祖国大地自己战斗过的地方……”

当然,最后粟裕的妻子还是决定给粟裕搞了一场简单的追悼会,在这场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有四位首长先后走到粟裕的遗体前,站立了很久,神情悲伤,久久也不愿离开。可以看出,他们和粟裕有着很深的交情,那么粟裕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一位将军可以让如此多人前来追悼?

1907年,粟裕出生在湖南会同县,他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地主家,这样使得粟裕成为我国少有的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开国元勋。粟裕从小就衣食无忧,是家里的少爷。小时候的他就已经有民请命的愿望,这一切都源自于家里的一位叫做阿陀的工人,这位家里的长工为人憨厚老实,正直善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也是一位身怀武功之人。

小时候的粟裕也很喜欢这位家里的长工,因为他会讲故事,每次阿陀都会和粟裕讲一些古代绿林好汉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以后,粟裕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凭借一身武艺行走江湖,飞檐走壁,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因此行侠仗义,为民请命从小就克在了粟裕的心中。

后来粟裕长大了一点以后,知道阿陀还会一些武功,于是便缠着他教自己练武。阿陀也不吝啬,把自己的绝学全都教授给了粟裕,至于粟裕练得怎么样,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实际效果还算理想。

在后来的游击战期间,国民党士兵们常常感慨,都说粟裕有“三头六臂”,可以飞檐走壁,不然怎么会怎样都抓不到呢。随着年龄的增长,粟裕也开始接触更多学习更多的技艺,学会了使用各种兵器。他最喜欢的好汉就是“霹雳火”秦明,为此他也学习使用狼牙棒。据说粟裕也把这种武器是耍得有模有样,也算是学有所成。

大家都知道粟裕有一手百发百中的枪法,据说这也和他的长工分不开,在一次逛街的时候,年幼的粟裕看上了那些士兵手里的枪,男孩子嘛总是对枪炮感兴趣,这无可厚非,但阿陀也知道粟裕当时的年纪并不适合操弄这些,但有拗不过他,于是他就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做了一把简单的玩具枪让粟裕联系射击,久而久之也就让粟裕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有人说他的枪法比以准著称的将军许世友还厉害,但这也是无从考证了。

粟裕天资聪明,他也不负众望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进行学习,在这里他也接受到了不少进步思想。北伐战争时期,他加入了叶挺的第二十四师教导大队,由此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人生涯,不久后粟裕也跟着叶挺和周恩来等人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来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

由此可见,粟裕也算是我党早期的党员了,在红军初期,粟裕就曾在红四军当参谋长,协助毛主席工作。1934年,他作为红七军团参谋长率部北上,转战闽浙赣。红军长征的时候,粟裕在南方坚持打了三年的游击战,1937年粟裕加入了新四军,抗日战争的时候,粟裕就已经初步展现出了“战神”的实力,由他率领的战役不多,但也是百战百战。甚至连毛主席都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说:“粟裕这个从战士成长起来的指挥官,将来必定可以指挥数十万大军。”粟裕真正的高光时刻是从解放真正开始的,面对国民党军队,他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灭掉国民党军队近六万人,这也让蒋介石感到惊讶不已。

1947年,粟裕就开始任华东野战军副总司令,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了蒋介石的王牌部队第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这让毛主席都没有想到,后来毛泽东对粟裕说:“你在孟良崮的这场大捷出乎两个人的意料。一个是老蒋,另外一个就是我毛泽东。”这足以说明毛泽东对粟裕的成长是期盼有加。

第二年粟裕就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代理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淮海战役,再次重创国民党,歼灭老蒋约四十余万余人,也为后来的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粟裕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开国大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担任过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等职务。有人说既然粟裕如此厉害,为何没有当上元帅?

有传言说粟裕曾经对自己没有评上元帅感到不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授衔时,中央军委都是按照个人的资历、战功和职务作为考量依据。论资历来说,比粟裕参加革命早的不在少数,但必将粟裕参加过南昌起义,也是“老井冈山”,战绩也是相当漂亮,有“战神”的称号加身,于此同时他当时担任着总参谋长的职务,是中央军委的主要领导之一,这样的条件难道还不足以评上元帅吗?

当然可以,事实上中央也已经把他评为元帅,但没曾想,粟裕并不在意功与名,他把自己一生取得的成就归功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广大人民百姓的倾力支持,他两度上书中央军委,请求辞去自己的元帅军衔。

毛主席一开始是坚决要粟裕接受这个元帅头衔,但奈何说服不了粟裕,最后毛泽东只能同意了请求,并且说:“元帅可以不当,但大将还是要当的,他当大将还得干元帅的活。”在授衔仪式结束以后,毛主席也再次找到粟裕袒露心声,肯定了粟裕这一生,这个大将头衔他一干就是一生,直到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撒手人寰,享年七十七岁。在得知粟裕离世以后,中央军委的领导和粟裕的战友已经老部下都赶来希望与这位“战神”见上最后一面,这场简单的追悼会中有四位在粟裕遗体前久久不愿离去,那么这四位到底是谁呢?

这四位在当时也是中央军委的首长,其中一位就是杨尚昆,杨尚昆在粟裕离世的时候是中央军委的副主席,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事实上杨尚昆与粟裕在工作中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粟裕的大名他却是早已知道,杨尚昆后来回忆说,自己当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毛主席对粟裕在苏中地区的七战七捷赞誉有加,以至于后来几乎有重大的战役,毛主席都想征求一下粟裕的意见。在粟裕离世以后,也是杨尚昆出面和粟裕的妻子完成了粟裕的回忆录。

此外,出现在追悼会现场还有一位比较显眼的,他是一位独臂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同志,他也是站在粟裕遗体前久久不愿离开。据说在粟裕生病住院期间,余秋里就曾经多前去医院进行探望,他在探望中也表达了中央的意思,就是粟裕有任何的要求都可以提,中央一定会尽力为粟裕解决后顾之忧。

还有一位老人是杨得志上将,他和粟裕是同乡,两人都是井冈山时期的老革命了,也都曾经担任过总参谋长,相似的经历使得两人的关系也是很好。1978年出访朝鲜的时候,两人也一起搭档过,当时粟裕是代表团的团长,杨得志则是副团长,因此这两人可以说是生死相交的革命友谊。

最后一位在粟裕遗体前泣不成声,久久不愿离去的则是张爱萍上将,他是粟裕的老部下,也是上述四个人里面与粟裕打交道最多的人,两人的关系甚是密切。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两人就已经相识,在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和张爱萍同为华中军区副司令,两人就已经进行过合作,但后来粟裕在指挥作战方面打胜了不少经典战役,所以粟裕晋升的速度比较快。后来张爱萍因伤退到大后方,到苏联进行养伤。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张爱萍出任副总参谋长,成了粟裕的助手,两人才再一次联手,可以说两人的关系是竞争对手,后来变成上下级,但两人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

这四位在粟裕的追悼会上也是一起站在粟裕遗体前面,被摄影师抓拍下了一张难得的合照,如今这张老照片也成为了一张珍贵的影像,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10 阅读:3788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