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庸”,世人多误解为平庸,为妥协,为圆滑处世的乡愿之学。这真是千古奇冤。中庸所揭示的,绝非庸常之道,而是人人本具那颗光明莹洁、不偏不倚的本心。

《中庸》开篇即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此“天命之性”,非外在赋予,正是陆象山所言的“本心”,王阳明所证的“良知”。它如如不动,寂然澄澈,是道德与智慧的源头。我们求学问道,非从外而得,乃是向内“发明本心”,回归这本自具足的天性。

“中庸”之“中”,是心之本体,是喜怒哀乐“未发”时的那片朗然虚明;“庸”是心之妙用,是事事物物“已发”后的那个恰到好处。此心体用一如,即在日常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自然流露,无过无不及。这即是“事上练”的真功夫,在每一个当下,觉察、对治习气,让本心当家作主。

它通禅门的“平常心是道”,也通道家的“无为自然”。非是教你变得平凡,而是教你于平凡中,认出那颗非凡的“平常心”。整部《中庸》,便是一张引导我们回归本心、践履本心的地图。

中庸所讲,无非是“心”的学问。离了此心,便无中庸可谈。
未扣已应,一片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