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地下长城锁“碳龙”:一座油田的绿色逆袭

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关乎未来的“地下革命”。这里不再仅仅是黑色石油的源泉,更成

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关乎未来的“地下革命”。这里不再仅仅是黑色石油的源泉,更成为了捕捉、封存温室气体的前沿阵地。近日,我国陆上最深、规模最大的塔里木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这座“地下长城”,正以其磅礴之力,锁住被称为“碳龙”的二氧化碳,为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起油田,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钻塔林立、原油奔涌的景象。然而,在“双碳”目标的时代召唤下,传统能源基地正经历着深刻的角色转变。塔里木油田的CCUS工程,正是这种转变的生动缩影。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开采地下的“黑色黄金”,更肩负起捕捉工业排放的“碳龙”、将其安全囚禁于地下的重任。这项工程的成功投运,不仅关乎油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对探索中国乃至全球高排放行业的低碳路径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01 向地球深处要“解法”——技术突破锁住“碳龙”

将无形的二氧化碳气体捕捉、压缩,再注入数千米深的地下岩层,使其与世隔绝数千年甚至更久,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塔里木油田的工程师们,正将这一构想变为现实。这项示范工程的难度和规模均属世界前列。

其核心挑战在于“深”与“大”。工程需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超过8000米深的咸水层进行永久封存,这是中国陆上最深、地质条件最复杂的CCUS项目之一。面对超深、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项目团队攻克了包括长距离超临界二氧化碳安全输送、超深井安全注入、复杂地质体封存能力评估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年封存能力高达5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植树近450万棵或停驶27万辆家用轿车一年的减排量。这背后,是无数次的模拟计算、严苛的工程验证和自主创新的技术集成,确保了这条“碳龙”被牢牢锁在地球深处,安全无虞。

02 “变废为宝”的循环密码——驱油增产的双赢之道

CCUS的魅力,远不止于单纯的“封存”。塔里木油田的示范工程,更精妙地实践了“利用”这一环,实现了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项目创新性地将捕集自工业源的二氧化碳,经过处理后,用于油田的驱油增产。将二氧化碳注入特定的油层,可以像“洗洁精”一样,有效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其流动性,从而将更多原本难以开采的原油“驱赶”出来。报道指出,该项目预计每年可因此驱替原油30万吨。这不仅显著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延长了油田的开采寿命,更创造性地将本需处理的“废气”二氧化碳转化为宝贵的“工业原料”。这种“以碳驱油、油增产、碳封存”的闭环模式,为高碳排行业提供了一条“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现实路径,大大提升了CCUS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03 荒漠下的“绿色基石”——国家战略的坚实支撑

塔里木油田CCUS示范工程的成功投运,绝非孤立事件。它是中国践行“双碳”承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落子,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使命。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能源结构转型任务艰巨。特别是对于难以完全替代的化石能源和钢铁、水泥等高排放工业,CCUS技术是实现深度脱碳不可或缺的“托底”技术。塔里木项目的成功,验证了在极端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规模实施CCUS的技术可行性,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输出了“塔里木方案”。它有力地支撑着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推动CCUS技术示范应用的要求,也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和减排能力。这片看似荒凉的沙漠之下,正构筑起支撑国家绿色低碳未来的重要基石。同时,项目探索的“捕集、输送、注入、封存、监测”全流程模式,也为未来构建跨区域、大规模的二氧化碳输送管网(如国家管网集团规划中的部分项目)和碳封存集群奠定了基础。

塔里木油田的CCUS工程,犹如在荒漠之下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长城”。它没有雄伟的外观,却以科技之力,默默守护着我们的蓝天。它证明了传统能源企业不仅可以适应能源革命的大潮,更能成为推动绿色变革的先锋力量。从“黑色黄金”的开采者到“绿色卫士”的担当者,塔里木油田的转型之路,是中国能源行业奋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当越来越多的“地下长城”在神州大地崛起,锁住一条条“碳龙”,我们通往碳中和未来的道路也将愈发清晰和坚实。这无声的壮举,正是对子孙后代最深沉的责任与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