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5年11月,北疆大地捷报频传。据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内蒙古通过其庞大的特高压输电网络,累计向外输送的电量已正式突破8000亿千瓦时大关,达到了8032.69亿千瓦时。
这一里程碑式的数字,不仅是简单的电量累计,它深刻地描绘了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这相当于为全国2.8亿户家庭提供了一整年的用电保障,更在环保方面贡献卓著,累计节约标准煤消耗约2.7亿吨,同时减少了约7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01 “五交三直”:构建跨区域能源大动脉
内蒙古电力外送的奇迹,依托于一个宏伟的工程网络——“五交三直”八条特高压输电通道。这一网络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连接东西部的能源大动脉。
该网络的建设历程见证了中国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从2016年8月首条线路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投运,到2024年10月第八条通道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并网,内蒙古逐步建成了高效的特高压骨干电网。
这些“电力高速公路”横跨数千公里,将内蒙古丰富的煤电、风电和太阳能电力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山东、江苏、天津、河北等东部电力负荷中心。
最新的张北—胜利工程,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的重点项目,首次通过特高压技术将锡林郭勒盟与张家口两大能源基地紧密相连。此举不仅完善了华北的特高压网架结构,更显著提升了区域内清洁能源的外送能力和占比。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内蒙古的年外送电量从2017年的73.71亿千瓦时,飙升至2024年的1706亿千瓦时,实现了连续七年的稳定增长,充分彰显了其作为跨区域能源优化配置关键枢纽的核心作用。
02 绿色转型:从“煤”都到“风光”新高地
特高压通道的高效运转,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内蒙古的能源结构,加速其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巨大,是我国实践“双碳”目标的前沿阵地。
截至目前,通过特高压通道外送的清洁能源电量已累计超过1020亿千瓦时。这股强大的绿色电流,为京津冀等地区的能源结构清洁化提供了坚实支撑,有效缓解了东部地区的环保压力。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支持内蒙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在沙漠、戈壁等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鼓励各类企业合作开发,内蒙古的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超过1.5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接近1亿千瓦,光伏装机也超过了5000万千瓦。这些新能源项目不仅在本地消纳,更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特高压网络实现外送。
这一转型不仅是能源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内蒙古正努力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基地,向集风能、太阳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能源经济体转变,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新篇章。
03 经济共赢:能源枢纽的责任与担当
内蒙古的“西电东送”,不仅是一项能源工程,更是一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大棋。它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内蒙古自身和电力输入地区带来了共赢的局面。
对于内蒙古而言,庞大的电力外送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山东、江苏等东部省份,来自内蒙古的稳定电力输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能源保障。特别是清洁能源的持续注入,极大地优化了受端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助力其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为了保障这条能源大动脉的安全稳定,国网蒙东电力等运维单位建立了“智能防控、立体巡检、精准运维”的现代化保障体系。通过无人机、在线监测装置和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线路的全天候监控和快速响应。
正如蒙东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所言:“特高压电网让各地百姓实时分享着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绿电,内蒙古不再是地图上遥远的北疆,而是全国其他省区亲近的伙伴。”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能源互联带来的紧密联系与共同发展。
从8年建成8条特高压通道,到累计外送电量突破8000亿千瓦时,内蒙古以惊人的速度,在祖国北疆建起了一座坚实的能源堡垒。这不仅是电力工程的伟大成就,更是中国能源战略布局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展望未来,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内蒙古必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