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宝岛一村》演出前夜换掉XD艺人,赖声川终被“大师祛魅”

作为一名80后,囤儿最近在反思,一些所谓的大师、艺术家,是不是被我们捧出来的?电影圈从去年开始就掀起了一波“大师祛魅”热

作为一名80后,囤儿最近在反思,一些所谓的大师、艺术家,是不是被我们捧出来的?电影圈从去年开始就掀起了一波“大师祛魅”热潮,很多有过辉煌票房成绩的名导,如徐峥、陈思诚、乌尔善、林超贤、姜文、管虎等,新作稍有闪失,立即遭遇滑铁卢。

是的,新一代年轻人,不再捧着、惯着所谓的“大师”了。

前不久,话剧圈子里的“大师”赖声川也上热搜了。他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话剧《宝岛一村》的观众分享交流会,不料被年轻观众当场质问为何使用涉毒艺人屈中恒担任主演。

这位观众的质问特别直接:“导演是真不知道,还是对抗法律?”哈哈,这是压根儿没打算给“大师”任何面子呀!

事件发酵后,《宝岛一村》的无锡站被取消,北京站演出前夜临时将屈中恒换成了其他演员。赖声川被成功“大师祛魅”。

戏剧不算是囤儿经常涉猎的领域,可赖声川的大名自然是早有耳闻。也正因为耳闻居多,眼见太少,囤儿一直以为他是一名大师。在看到这条热搜后,囤儿才意识到,自己对他的“大师”印象,其实是被人灌输的。

为了纠正自己的错误,囤儿查找了一些赖声川近些年的事迹。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囤儿觉得大家质疑的并没有错,如今的赖声川,更接近于披着艺术家外衣的商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不在乎屈中恒的涉毒史,让他频繁出现在自己的作品里,说明他并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也许有人会说屈中恒已浪子回头,不给机会不公平。可是不使用涉毒艺人本来就并非针对该名艺人,而是为了向公众宣扬一种对毒品的零容忍态度。

屈中恒和赖声川可以觉得对自己不公平,但万一有哪位年轻人因为看到屈中恒浪子回头后啥事没有而放松警惕,以为只要能回头就可以当浪子,怎么办?这样的人不用多,只要有一个,就不是屈中恒和赖声川能够负得起的责任。

其次,赖声川的很多戏剧作品都是集体创作,但他在海报等宣传物料上,都把编剧和导演的功劳揽在自己一人身上。这是不是有一种自我打造“大师”的嫌疑?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种情况各行各业都存在啊。电影圈、电视剧圈都有成名的导演、编剧养一堆写手,为自己服务。科研圈子里,研究生更是直接在为导师打工。

可是,存在即合理吗?不正是因为我们不较真儿这个事,才导致了有些人用集体的才华来维护自己的“大师”之名吗?这样的伪大师,确实应该给他祛祛魅。

最后,戏剧圈不是大多数人信息茧房的拼图。我们对赖声川的名气,很多时候还停留在早期。他的戏,早就不是叫好又叫座了。

今年,赖声川最得意的代表作之一《如梦之梦》在上海上剧场演出时,三大购票平台在演出前都有超大量的余票,甚至连降价打折都无人问津。演出现场的上座率更是仅有三成,且在演员谢幕时,便有大批观众提前离场了。

离开了早年那些被他借用才华的老实人,赖声川作品无论在口碑上还是在票房上,都根本撑不起“大师”之名。

那么,我们怎么还会有他是大师的错误认知呢?因为“大师”已经成为了他不愿割舍,不惜雇佣水军也要去维护的公众人设。

了解了他近几年的诸多争议行径后,囤儿不禁想,是不是从一开始我们就太宽容了,太轻易地给他冠上了“大师”之名。我们总是把一个人捧成大师,然后又不去监督他、苛求他,以至于让这些人逐渐把“大师”之名变成了人生享受,以及割韭菜的镰刀。

还好,年轻人和我们那一代人不一样。他们不惯着这些享受“大师”之名的人。他们要看潮水褪去,“大师”是否在裸泳。囤儿为他们的勇敢与坚持自我判断点赞。这次对赖声川的“大师祛魅”,干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