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两点,陈默猛地从床上弹起来,抓起手机——屏幕上是跨越8个时区的视频请求,是他等了两年的女友林晚。他揉了揉熬红的眼睛,迅速调整好笑容接起电话,却没看到林晚往常雀跃的神情,她的脸色苍白,眼神躲闪,像是有话难以启齿。
“阿默,我们……分手吧。”
林晚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轻飘飘的,却像一块巨石砸在陈默心上。他愣了足足三秒,以为自己听错了时差带来的幻听:“你说什么?是不是学习太累了?还是跟我开玩笑?”
两年前,林晚拿到英国顶尖大学的offer时,抱着陈默哭了很久。陈阳握紧她的手说:“去吧,我等你回来。这两年我好好工作,攒钱装修我们的小家,等你毕业,我们就结婚。”那天机场的拥抱,林晚在他耳边反复说“我一定会回来的”,成了陈默这七百多个日夜的精神支柱。
为了配合林晚的时差,陈默每天雷打不动地凌晨起床视频,哪怕第二天要早起上班;他会把国内的趣事拍成视频发给她,会在她考试周时熬通宵陪她复习;他省吃俭用,把工资分成三份,一份寄给林晚当生活费,一份存起来做结婚基金,一份留作自己的基本开销。同事笑他“恋爱脑”,他却笑着说:“等我女朋友回来,你们就知道值不值了。”
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大概是半年前,林晚的视频电话越来越少,总是说“课题忙”“要参加社团活动”;她分享的生活里,渐渐多了一个叫“杰克”的男生身影,说是项目组的搭档;她开始抱怨国内的发展太慢,说英国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陈默心里隐隐不安,却总安慰自己“是她太辛苦,想多了”。
“我不是开玩笑,阿默。”林晚的声音带着哭腔,却透着一丝决绝,“我申请了本校的博士,还拿到了留任研究室的机会。我不想回去了,这里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还有……我和杰克在一起了。他能给我想要的生活,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和未来规划。”
“共同的话题?未来规划?”陈默的声音发颤,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那我们的约定呢?你说过毕业就回来结婚,说过要一起装修小家,这些都不算数了吗?我等了你两年,每天熬着时差陪你,省吃俭用为我们的未来攒钱,你就给我一句‘分手’?”
电话那头沉默了,只有林晚压抑的哭声。陈默想起两人在大学操场看星星的夜晚,林晚说“最想和你过安稳的小日子”;想起他送她上飞机时,她紧紧抱着他不肯松手的模样;想起这两年里,他无数次对着空荡荡的房间想象两人未来的生活。那些甜蜜的回忆,此刻都变成了扎心的讽刺。
“对不起,阿默,是我变了。”林晚的声音带着愧疚,却依旧坚定,“人总是会成长的,想法也会变。我们隔着的不只是时差,还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我不能为了过去的约定,放弃现在更好的机会。”
陈默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电话那头的哭声,直到听筒里传来忙音。他缓缓放下手机,窗外的天已经蒙蒙亮,可他的世界却一片漆黑。他走到书桌前,翻开那个装满两人回忆的盒子——里面有林晚写的情书,有他们的情侣照,还有他精心准备的结婚戒指设计图。这些曾经被他视若珍宝的东西,此刻都成了压垮他的稻草。
接下来的日子,陈默像丢了魂一样。他辞掉了原本打算长期发展的工作,搬离了那个充满两人回忆的出租屋。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吃不喝,直到朋友强行破门而入,看到他憔悴不堪的样子,心疼得直掉眼泪。
在朋友的陪伴下,陈默慢慢走出了阴影。他换了一座城市,找了一份新的工作,开始学着重新生活。他会在周末去爬山、看电影,会和同事一起聚餐、K歌,偶尔想起林晚,心里还是会泛起一阵酸涩,但更多的是释然。他终于明白,有些爱情,不是不够坚定,而是在现实的差距和人生的选择面前,终究会渐行渐远。
一年后,陈默在一次行业峰会上认识了温柔开朗的苏晴。苏晴欣赏他的踏实和专一,会在他加班时送来热咖啡,会陪他去看他喜欢的老电影。两人的感情没有轰轰烈烈,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暖。
有一次,苏晴无意间看到陈默手机里林晚的照片,轻声问:“还没放下吗?”陈默笑着摇头:“早就放下了,只是偶尔会想起那段青春。”他拿起手机,删掉了那张存了两年多的照片,心里没有了不舍,只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他终于懂得,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有人会在中途下车,不必强求。那些隔着时差和距离的爱情,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终究会被现实打败。而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并肩同行,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而不是一个在原地等待,一个在远方奔跑,最终走向不同的终点。
如今的陈默,和苏晴一起规划着未来,他们存钱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周末一起逛超市、布置房间,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他常常想起那段等待的时光,没有了怨恨,只剩下淡淡的感慨——感谢那段经历,让他学会了成长,也让他遇见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