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事物(十九)织布机

青芸之志 2023-07-22 20:54:32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木兰辞》里花木兰织布的一个描述,也许这是我们在文学作品里面最早提到关于织布的描述。

上学的时候学地方地理历史文化的时候。老师曾经说过我们这里的老粗布很出名,也许是我们生活中用的很习惯了就不觉得这东西有多么的出名,印象中老粗布的制作很繁琐,还很费时间。

织布机

我记得我去外婆家的时候见过外婆纺线,就是用那种老式的手摇纺线机进行纺线,右手摇着纺车,左手扯着棉花,眼见着棉花从一朵柔软的状态变成了锭杆上的纡子,好像这个纡子是经过浸水之后放到梭子里面的。

我也觉得很好奇,很好玩,也曾央求外婆教我,但是我就是弄不好 ,手摇跟抓棉花协调不了,导致这边转着转着停了,那边纺着纺着线断了,就这样不停地接线,那边还时不时的停顿两下,外婆也是觉得男孩子学着玩意也就是图新鲜,但也不是个正事,所以就领着我去看胡同里一群妇女扯线。

纺线车

这个线很长据说有个三十米而且每一缕的颜色都不一样,而且每一缕的根数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线很长,所以得在做好的柱子上缠绕好几个来回,就跟车站一个样走到头再拐弯到头再拐,小孩子心性也就那样很难持久。

再后来去的时候就看到这些线放到了很大的一个木架子上了,而且线崩得很紧,织布人面前已经织好了半米多长的布,缠绕在面前的圆柱上,织布机的最后面就是缠绕的那三十米的线,这时只见织布人脚踩着踏板,控制着纬线的上下变化,手里的梭子在两层纬线之间来回的穿梭,这有点像我小时候见邻居家织地毯,只是织地毯没有梭子,毛线从纬线上饶过,用刀削断,然后看着样子纸的接着往下边绕边削,因为需要不一样的颜色,所以每个颜色需要削几次都要记好,再用铁耙子似的东西砸实。其实织布机也是这个样,梭子不停地穿梭,另一只手也是不停地拉一下,那声音,哐当!哐当!这原味的历史就瞬间想起,不禁让我想起那个谜语:一张床,五尺长,一个姑娘坐顶上。脚一踏,手一搬,十指莲花都动弹。这就是形象的将姑娘织布的场景又描述了一遍。

开始村里织的老粗布颜色很单调,往往是条形状的,这种布很硬,不适合做衣服,农村都是做炕沿布,方便外人来了坐到炕上,直接坐到睡觉的被单上不好,就用粗布遮一下,后来见到的老粗布也有花色的,而且很好看。

我知道要是纯手工的话那更会费时间,一般来说粗布的线还相对粗些,但是要是织一米的粗布怎么着快点的话也得一天,我记得“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曾经说过那个袖珍的织布机织的是丝,那个织一个A4纸那么大的丝布就得好几天,可想而知织布有多辛苦。

老粗布

现在也有的地方开始宣扬这种纺织文化,打造一种亲民的娱乐活动,在原有的旅游项目上增加农户与游客之间的互动,让更多的人们也体验一下纺织的快乐,同时也能出售一些手工纺织作品,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宣扬了纺织文化,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