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大学老师解惑:高中生冒充博导首席科学家,这事真不会有啥黑幕

在这场轰动全国的“天才骗子”郭伟事件中,公众最容易产生的误判是:学校有没有黑幕?有没有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没有利益输

在这场轰动全国的“天才骗子”郭伟事件中,公众最容易产生的误判是:学校有没有黑幕?有没有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没有利益输送?作为高校教师,我可以斩钉截铁的告诉各位网友,这件事不可能有黑幕,因为造假的简历实在太“粗暴”,一查就穿帮,没有任何管理者敢赌这种风险。

真正的情况是——学校也是这场骗局里最倒霉、最无辜的受害者。

这件事如果带黑幕,没人敢这样演

让我们先问一句:如果你是学校领导,你敢引进一个迟早要被戳穿的骗子吗?

要知道,中国大学的校长、书记,每一个都是“审查最严格”的岗位。任何被证实的造假,一定会追责到具体负责人,轻则处分,重则职业生涯结束。

更何况,郭伟的履历极端耀眼:

高考状元

MIT博士

国际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180+SCI论文

国家级项目牵头人

这种简历不是“太假了像真的”,是“太完美了让人怀疑人生”。若是领导明知是假还敢引进,那不是胆子大,而是想自己断送前途。

所以——这件事绝不是黑幕,而是学校完全没意识到“完美简历本身也是风险”。

为什么这么假还没被识破?因为“查”也查不掉这个漏洞

问题来了:学校难道不审查吗?当然审查了,但审查也有方法论的盲点。

1. 国外经历最难查——骗子最敢造的就是国外经历

比如 MIT 博士、德国科学院研究员、日本大学博士……国内机构想查一个外国机构的校友档案,非常困难,尤其是:

国外隐私保护严格

没有统一核查接口

邮件询问往往得不到回复

骗子可以提前准备假邮箱假盖章

对骗子来说,国外经历的造假成本最低,而查实难度最高。

郭伟正是抓住了这点,才敢把简历“造到天上去”。

2. 国内经历反而最容易穿帮,可是他赌的是“不会碰见同学”

郭伟自称高考状元、九州大学博士、西安交大某院士门生……这些经历,只要遇到同一年的校友,都能当场穿帮。

但问题是——大学招聘时,不会专门去全国找几十年前的“同学证人”。

这就是他最大的侥幸心理:同一批学生人数有限,随机遇到的概率并不高。

事实证明,他赌赢了两年。

造假简历和伪造论文,学校根本不具备检索能力

许多学校引进人才,主要依赖三类材料:

简历(文字)

论文列表(引用)

推荐信/合作证明

郭伟伪造了 180 篇 SCI 论文,其中一些标题都“拟得像真的”。学校的人力部门和行政部门根本不具备专业学术检索能力,也没有数据库授权,更不会对“每篇文章逐条比对真伪”。

因此,只能看他递交的“复印件”或“截图”,这恰恰给骗子创造了空间。

学校并没有占便宜,反而是被坑得最惨的一方

有人以为学校“花钱买人才”,引进一个假博士算是“玩火自焚”。但真实情况是:

1. 学校花钱,骗子拿钱——纯单方面受害

郭伟拿走了:

300 万安家费

年薪 140 万

每年 500+ 万科研经费

这些钱都是学校投入的,不是“领导分成”。换句话说,学校在财务上是“纯付出,无回报”。

2. 这件事曝光后,学校是舆论最大受害者

现在网上的讨论不是骗子,而几乎全部在问:

学校怎么审查的?

人才政策是不是儿戏?

领导要不要负责?

也就是说:骗子跑了,学校背锅。

这还不是黑幕,是“典型的无辜挨打”。

为什么学校这么容易被骗?因为人才竞争压力太大

这件事暴露了另一个现实:高校对“能发论文、有光环的人”极度渴求。

在当前学术生态下,“头衔越大、履历越亮”就越受欢迎。

于是学校往往面对一个难题:

简历耀眼,不敢错失

如果质疑太多,担心寒了真正人才的心

行政部门无法从专业角度判断真假

当一个人拿着“光鲜得不真实的履历”站到你面前时,你会怀疑他是骗子,还是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这位人才”?——这就是心理盲点。

骗子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

这起事件告诉我们:不是学校太蠢,而是骗子胆子太大

郭伟能“骗进大学”,靠的不是瞎说,而是胆子大

把简历“伪装成顶级人才,该亮的亮,该糊涂的糊涂”

用流利英语包装权威感

在学术会议上讲不深、不假、恰到好处

避免和同事深聊技术,但表现得非常“忙”

面对合作请求保持“淡淡婉拒”,反倒更像大牛

把主要功夫用在打动行政系统,而不是科研系统

他知道哪里是真漏洞,哪里是假壁垒;知道行政体系如何运作,也知道学术圈怎样“互相尊重专业不乱问”。

这样的人,不是学校好骗,而是专业级骗子太有技巧。

评论列表

lee
lee 2
2025-11-25 09:54
简单的招个人时找相关领域专家一起面试,很难吗?
lee
lee 1
2025-11-25 09:56
担心质疑太多寒了心?我的感觉是,你要不让(合理)质疑,你是哪门子的高科技人才,还是在质疑合理的西方留学归来的。既然你的治学态度这么差,那么你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