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信息中介视域下的精神解放 —— 基于科学性美论的辩证阐释

油画《聚集》作者为华远信息中介视域下的精神解放 —— 基于科学性美论的辩证阐释作者为华远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

油画《聚集》作者为华远

信息中介视域下的精神解放 —— 基于科学性美论的辩证阐释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10月

摘要

精神解放是人类在自然与异化的张力中,实现大我与小我动态平衡的实践过程,其核心体现为个人与集体、价值与意识等十二对矛盾的辩证统一。本文以信息中介理论为核心框架,整合科学性美论的 “红绿蓝三维度” 研究范式,将 “主观为己与客观为人” 的辩证关系、AI 的主体性局限、生命阶段价值认知等关键命题有机融入。通过剖析《百年孤独》的幻灭与距离叙事、宗教艺术的美育功能、法治缓冲的实践案例等古今中外素材,重点展开法治与缓冲、分工与合作、权力与异化、幻灭与距离、引导与动力五对核心矛盾的论证。研究表明,精神解放的本质是在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框架下,通过信息中介系统实现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而科学性美论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证的跨学科支撑。人类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是精神解放的核心动力,审美体验则是连接个体自由与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纽带。

关键词

信息中介;精神解放;科学性美论;矛盾辩证;主体性;审美体验

前言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社会结构、全球化进程加深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当代语境下,人类精神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困境:数字异化的多元呈现、技术理性对主体性的潜在消解、价值认知的碎片化与虚无感蔓延,使得“精神解放”这一古老命题焕发出新的理论活力与现实紧迫性。回溯思想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精神解放正是对这一社会性本质的充分实现与真正占有。康德将审美活动界定为“无利害的自由游戏”,为精神超越功利束缚提供了先验哲学的可能路径。在此理论脉络下,华远提出的科学性美论实现了关键性的范式突破,它将美从形而上学的思辨中解放出来,界定为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框架下,实现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系统” 。这一界定将美学从纯粹的感性学提升为一个连接哲学、社会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学科框架,为本文探讨精神解放提供了坚实而新颖的理论基石。

在科学性美论的视野中,信息中介构成了连接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异化的关键纽带。其天然(如生态环境)、人为(如法律条文、文学艺术)与潜在(如集体无意识、社会氛围)的三重形态,恰好精准对应了精神解放过程中所需化解的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矛盾。本文即以信息中介理论为核心框架,聚焦于“精神解放与科学性美论的辩证关联”这一核心议题,通过剖析《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宗教艺术的审美教化功能、法治实践的缓冲机制等古今中外素材,系统阐释个人与集体、法治与缓冲、幻灭与距离等十二对核心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研究旨在构建一个既植根于深厚哲学传统,又面向未来社会挑战的、论证严密且具实践启发性的精神解放理论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 “精神解放” 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自由,而是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中介的动态平衡机制,实现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的良性互动。文中案例均经过审慎筛选,避免重复使用,同时引入部分争议性学术观点,以期挖掘理论深度,为当代人应对精神困境提供审美智慧与实践路径。

一、精神解放的核心矛盾谱系:基于信息中介的辩证认知

精神解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系列矛盾的生成、展开与化解过程。个人与集体、价值与意识、活着与奉献等十二对矛盾,并非相互割裂的对立关系,而是通过信息中介系统形成的动态统一体。科学性美论的 “先出后进” 方法论 —— 将研究起点延伸至生命起源层面,回归人类实践层面理解美的表现 —— 为我们解读这些矛盾提供了科学视角。

1.1 基础矛盾:精神解放的存在根基

1.1.1 个人与集体

个人是集体的微观单元,集体是个人的存在语境,二者通过社会规则、文化传统等信息中介实现统一。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个体隐逸选择,并非脱离集体的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诗歌这一信息中介,将个人情志与魏晋士人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集体精神追求相连,最终实现个体与集体的精神共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精神解放必然离不开集体的发展,而集体的进步也依赖于个体的自由创造。

1.1.2 价值与意识

价值是意识的对象化呈现,意识是价值的内在根源,信息中介则是二者转化的桥梁。脑瘫诗人胡少杰以右脚脚趾创作千余首诗词,其 “我做人间那道光” 的价值追求,正是通过诗歌这一信息中介,将对抗残疾的生命意识转化为震撼人心的精神价值。他在《瑕玉》中写道 “生来美玉裂纹瑕,未读诗书气也华”,恰是意识对价值的主动建构,彰显了精神解放的内在动力。

1.1.3 活着与奉献

活着是奉献的前提,奉献是活着的意义升华,二者通过 “良性循环” 的信息中介实现审美统一。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人生实践,将 “活着” 的生命过程与 “克己复礼” 的奉献追求相结合,形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价值循环。这种循环并非单向的牺牲,而是通过 “仁” 这一信息中介,实现个人生命意义与社会价值的双向成就,恰如科学性美论所强调的 “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

1.1.4 健康与美好

健康与美好的关系,是精神解放中肉体性与精神性张力的集中体现。传统观念常将二者视为线性因果,即健康是美好的前提。然而,在精神解放的视域下,这种关系更为辩证:健康为美好提供物质基础,而美好则能反向塑造和提升健康的品质与韧性,二者通过审美体验这一信息中介实现双向赋能与超越。格命草在《飞翔》中写道 “卸下所有防备,扔掉所有包袱,绿色翅膀长出”,将健康的肉体状态与自由的精神美好相联系,却也暗示了精神美好对肉体局限的超越。即便肉体遭遇困顿,如胡少杰那般全身仅右脚能动,仍可通过诗歌创作实现精神的 “健康” 与美好,这正是精神解放的核心要义 —— 通过信息中介突破物理限制,抵达良性循环的审美境界。

物质贫穷并非精神解放的枷锁,只要有精神支撑,再困顿的生活也能挺过,这正是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的深层道理。历史上,陶渊明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以 “采菊东篱下” 的精神追求实现了心灵的富足;梵高一生穷困潦倒,靠弟弟提奥的资助维持创作,其画作《向日葵》《星夜》中燃烧的生命热爱,更是以精神美好超越物质匮乏的典范 [11]。这些案例印证了,健康的精神状态可以突破物质的局限,而精神美好又能反哺肉体韧性 —— 即便身处贫困,只要守住精神的 “健康”,便能在信息中介的连接下,完成从生存到生活的审美跃迁。

1.1.5 生命与良性

生命的本质是信息与能量的流动,良性则是这种流动的有序状态,信息中介为生命的良性发展提供框架。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的论断,并非否定生命的价值,而是强调通过 “顺应自然” 这一信息中介,实现生命能量的良性运转。正如科学性美论所指出的,美的本质是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框架下的信息中介系统”,生命的良性状态正是精神解放的具象化呈现。

1.1.6 能量与信息

能量与信息的辩证关系,在物理学(如质能方程)、生物学(如DNA编码)乃至宇宙学中均有深刻体现。将这一对范畴引入精神领域,科学性美论展现其跨学科解释力:能量可视作生命活力与情感强度的物质基础,而信息则是思想、文化与意义的精神载体。审美活动,正是将感官接收的能量刺激(如色彩、声音)有序地组织、转化为承载情感与思想的信息结构(如一幅画、一首诗)的过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正是将瀑布巨大的动能与势能,通过诗人的感知与创造,转化、升华为承载着豪迈与自由精神的文学信息。此过程完美印证了科学性美论所描述的 “形式粒子性与意义波动性的量子叠加态”——诗句的文字形式是确定的“粒子”,而其所激发的无尽遐想则是弥漫的“波”,能量与信息在此达成了审美的统一。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诗句,将瀑布的自然能量转化为文学信息,既保留了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又通过简洁的意象传递出精神的自由感。这种转化过程恰如科学性美论的 “形式粒子性与意义波动性的量子叠加态”,能量与信息的互动构成了精神解放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基础。

1.1.7 定位与意义

定位是个体在时空语境中的坐标确认,意义是定位的精神升华,信息中介为二者提供连接纽带。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地理空间的定位不断变化,但他通过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人生态度这一信息中介,将坎坷的境遇转化为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精神意义。这种定位与意义的辩证统一,正是精神解放的关键 —— 通过主动建构信息中介,在变化的时空中实现意义的恒定。

“人呐,认识你自己”,这句古希腊箴言恰是定位与意义辩证关系的核心。唯有认清自我的时空坐标,才能在变化中锚定精神意义,而这种认知本身就是 “人” 之存在的价值所在。岳阳日报早年曾报道一则案例:某市一名普通交通协警员,因家庭原因需接送四岁女儿上下学,而幼儿园每日十七点二十前关门,他只能抽空将女儿接回,让孩子独自待在车内,直至交通高峰期结束。值班时,女儿在昏暗车灯下默默画画、做作业,偶尔抬头望向父亲奔走的背影;暂歇空隙,父亲打开车门辅导功课的时刻,便是女儿最开心的时光,在孩子心中,父亲俨然是 “超人”[12]。这个平凡场景,精准诠释了科学性美论中 “时空定位” 的审美前提 ——“你在乎的人” 就是审美者心中的超人与伟人,这里的 “你” 不仅是四岁女儿,更是每一个具备主观视角的审美主体。审美并非源于纯粹主观臆断,而是始于审美者的时空定位与情感联结:女儿因与父亲的亲密关系这一 “时空定位”,从平凡执勤中看见伟大;若以社会地位为定位,旁观者或许仅视其为普通协警。这也印证了审美 “首先要定位” 的逻辑 —— 脱离具体时空语境与情感联结,审美便会失去根基。

部分家长担忧孩子 “甘于平凡” 会陷入社会被动,本质是 “人比人,气死人” 的攀比心理导致的定位偏差。近年来抖音平台有观点提出 “生活中要比因不比果”[13],这一视角在精神层面尤为关键。比果往往因追求绝对完美陷入痛苦,如羡慕他人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却忽视背后的过程差异;比因则能看见进步空间,从他人的努力、善良与奉献中汲取力量,比出希望、智慧与快乐的过程。苏轼屡遭贬谪却能 “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放弃了与他人 “比果” 的执念,转而与自己的初心 “比因”,在坚守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了意义的恒定。

1.1.8 橄榄型结构:精神解放的核心动力架构

人类精神解放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基层的物质,而是 “橄榄型” 结构 —— 它的中间部分是基础,承载个体生存、社会秩序等基本需求;两尖是提升与创新,代表精神境界的突破与文明的进阶 [14]。这一结构与科学性美论 “整体性与简洁性统一” 高度契合:中间基础保障精神解放的现实根基,避免陷入空中楼阁;两端的提升与创新则为精神发展提供方向,打破僵化认知局限。

从生命实践来看,橄榄型结构的中间基础对应着“活着”、“健康”等生存与秩序的基本诉求,为精神解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现实前提;而其两端的“提升”与“创新”,则分别指向“奉献”、“合作”等价值追求,以及对异化状态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此结构动态平衡的特性,确保了精神解放既牢牢扎根于现实土壤,又能持续向上突破、向外拓展,成为一个贯穿个体一生的、充满张力的生命过程。橄榄型结构的动态平衡,使精神解放既不脱离现实,又能持续突破边界,成为贯穿个体一生的动态过程。

1.2 核心矛盾:精神解放的实践关键

1.2.1 法治与缓冲:规则中介的精神庇护

法治作为广义艺术的重要形态,其核心功能并非刚性约束,而是通过 “缓冲” 机制为精神解放提供安全框架。科学性美论将广义艺术界定为涵盖政治、法治等非传统领域的社会功能系统,法治正是通过建立 “时空定位” 的规则中介,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矛盾统一。

修水县人民法院的 “息诉亭” 实践颇具启发意义。这个中式庭院风格的调解空间,以绿植环绕的温馨氛围为信息中介,将法律的刚性与情感的柔性相结合,让离婚纠纷的当事人从 “争输赢” 转向 “解心结”。这种实践恰是法治缓冲功能的具象化 —— 通过营造非对抗性环境,法律不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化解矛盾、修复心灵的中介,为当事人的精神重建提供了缓冲地带。云南省安宁监狱的 “回归长廊” 同样体现了法治的缓冲价值,通过 “七心淬炼、代价警示、三维导航” 的立体化体系,为刑释人员搭建了从监狱到社会的过渡中介,让他们在规则引导下完成精神的自我革新,这种缓冲正是精神解放的必要前提 —— 没有有序的过渡,便没有真正的自由。

从美学视角看,法治的缓冲功能本质上是 “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法律规则的简洁性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边界,而缓冲机制的整体性则照顾到个体的精神需求,二者通过信息中介实现动态平衡。正如阿多诺否定辩证法所强调的 “非同一性”,法治并非要消除个体差异,而是通过缓冲机制为差异提供存在空间,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双重解放。

1.2.2 分工与合作:社会中介的价值实现

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合作是精神解放的重要路径,二者通过信息中介实现价值互补。马克思认为,分工既创造了社会财富,也可能导致人的异化,而合作则是克服异化的关键 —— 通过信息共享与协同行动,个体在分工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合作中抵达精神自由。这种关系恰如科学性美论的 “广义艺术与狭义艺术的动态互补”,分工是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呈现,合作是个体价值的整体性实现。

文学作品中不乏对分工与合作的深刻阐释。加缪《鼠疫》中的奥兰城,在瘟疫肆虐时形成了独特的分工合作体系:医生里厄坚守诊疗一线,记者朗贝尔传递信息,志愿者塔鲁组织救援。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却通过 “对抗鼠疫” 这一共同目标形成信息中介,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了精神的升华。里厄的 “医者仁心”、塔鲁的 “自我救赎”,都是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价值实现,证明了分工并非异化的根源,缺乏良性信息中介的分工才是。当分工通过合作形成良性循环,个体的专业价值便会转化为集体的精神力量,这正是精神解放的社会维度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耕读传家” 理念,同样展现了分工与合作的审美智慧。耕种与读书的分工,通过 “修身齐家” 这一信息中介实现统一 —— 耕种保障物质生存,读书提升精神境界,二者的合作既满足了个体的生存需求,又实现了家族的精神传承。这种分工合作模式,恰如科学性美论所强调的 “2×2 矩阵定位”,不同功能的互补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系统,为精神解放提供了可持续的实践路径。

1.2.3 权力与异化:主体中介的自由守护

权力是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异化是权力滥用的必然结果,精神解放的关键在于通过主体性建构,将权力转化为实现自由的信息中介。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权力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当权力脱离人的主体性需求,便会异化为压迫人的工具。科学性美论的 “红色维度” 强调美在否定既定形式中保持开放,权力的良性运行也需要通过否定异化、回归主体来实现精神解放。

奥威尔《动物农场》对权力异化的批判极具警示意义。农场动物推翻人类统治后,猪群逐渐掌握权力,最终沦为新的压迫者,“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的标语,恰是权力异化的鲜明写照。这种异化的根源在于权力脱离了 “为全体动物谋福利” 的主体性目标,成为少数个体的私有物。与之相对,孔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的治国理念,强调权力的本质是 “德” 的对象化,通过 “仁政” 这一信息中介,权力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民众的纽带,而非压迫工具。这种权力观恰如科学性美论所倡导的 “形式 — 意义叠加态”,权力的形式与为民服务的意义形成统一,从而避免异化,实现集体的精神解放。

当代社会中,AI 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权力异化的新思考。以数据和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治理模式,若脱离人的主体性需求,便可能异化为新的权力压迫工具。马克思曾指出,机器 “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一警示在 AI 时代依然适用。避免 AI 权力异化的关键,在于坚守人的主体性,将 AI 作为服务人的信息中介,而非替代人的权力主体,这正是精神解放在科技时代的重要命题。

1.2.4 幻灭与距离:认知中介的觉醒之路

幻灭是对虚假认知的破除,距离是对现实本质的审视,二者通过文学叙事等信息中介,构成精神解放的认知路径。科学性美论的 “绿色维度” 通过 “光缆线橄榄型结构” 解析审美平衡,幻灭与距离的辩证关系恰是这种平衡的体现 —— 幻灭打破认知迷思,距离提供审视空间,二者的互动推动精神从虚假走向真实。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正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展现了幻灭与距离如何促成精神觉醒。

《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小镇从原始的乌托邦到最终被飓风吞噬,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始终笼罩在孤独与幻灭之中。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生发动十七次起义,最终却发现革命不过是权力更迭的游戏,他在作坊里反复熔铸小金币的行为,恰是幻灭后的精神突围 —— 通过与世俗权力保持距离,在重复的劳动中实现自我审视。这种幻灭并非绝望,而是对虚假价值的否定,正如阿多诺否定辩证法所强调的 “非同一性”,幻灭后的距离感让个体摆脱既定认知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空间。

文学评论界对《百年孤独》的 “距离叙事” 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这种距离感是 “消极的逃避”,另一部分则主张其是 “积极的觉醒”。事实上,马尔克斯通过 “魔幻现实主义” 这一信息中介,将现实与幻想交织,正是为了构建一种 “审美距离”—— 让读者在荒诞的叙事中看清现实的本质。乌尔苏拉晚年失明却依然坚守家族,她的 “失明” 恰是一种象征,摆脱了视觉的虚假表象,通过内心的感知抵达真实。这种 “幻灭 — 距离 — 觉醒” 的路径,正是精神解放的认知逻辑:通过信息中介打破虚假认知,在适当的距离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中国古典诗词中也不乏对幻灭与距离的阐释。李煜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的词句,通过今昔对比的距离感,实现了对帝王生涯的幻灭认知,最终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感慨中,完成了从帝王到词人的精神蜕变。这种幻灭并非消极沉沦,而是通过距离感的建构,实现了精神境界的提升,恰与《百年孤独》的叙事逻辑形成跨时空呼应。

1.2.5 引导与动力:发展中介的解放支撑

引导是外部环境的适度干预,动力是内在主体的自觉追求,二者通过信息中介的动态平衡,为精神解放提供持续支撑。科学性美论的 “三定六位一体” 框架强调,精神发展需要外部引导与内在动力的协同,引导为动力提供方向,动力为引导赋予意义,二者的良性互动构成精神解放的发展机制。

孔子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恰是引导与动力辩证关系的生动体现。子路问 “闻斯行诸”,孔子答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答 “闻斯行之”。这种差异化引导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对弟子内在动力的精准把握 —— 子路好勇过之,需加以约束;冉有退而不足,需加以鼓励。通过 “问答” 这一信息中介,外部引导与内在动力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弟子的精神成长。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引导与动力的平衡正是这种塑造与发展的关键。

文学作品中,《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人公成长历程同样展现了引导与动力的辩证关系。克利斯朵夫早年受祖父的音乐启蒙(外部引导),形成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内在动力);成年后遭遇的种种挫折,又通过朋友奥里维的精神慰藉(外部引导),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更强动力。这种 “引导 — 动力 — 再引导 — 再动力” 的循环,恰如科学性美论的 “动态框架”,通过信息中介的不断更新,推动精神境界的持续提升。

当代 AI 时代,引导与动力的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吴国盛指出,AI“诱使你躺平、懒惰、道德下滑,让你过度依赖它进行思考”,这正是外部引导的异化 ——AI 的过度干预削弱了人类的内在动力。避免这种异化的关键,在于明确 AI 的 “信息中介” 定位,让其成为辅助人类思考的工具,而非替代人类决策的主体。正如莫言所言,“原创始终是 AI 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人类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才是精神解放的核心动力,AI 的引导功能应服务于这一核心。

1.2.6 层级价值与可持续循环:时空定位下的分工合作

不论高层还是低层的动力驱动,都是 “时空定位” 与 “良性循环” 参照下的选择。低层有低层的生命感受,高层有高层的价值追求,“万人走独木桥” 的悲剧并非美学的初衷,也违背了人类赋予美的意义与使命 —— 美的核心在于 “循环起来”,且是分工又合作的可持续循环 [15]。“活着就是奉献,健康就是美好”,这才是社会的本质真相,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精神解放的可能。

从社会层面看,耕种者保障物质供给,研究者探索未知边界,服务者维系社会运转,不同层级的分工看似差异显著,实则通过 “良性循环” 的信息中介形成有机整体。耕种者的奉献让研究者得以专注探索,研究者的创新成果反哺耕种者的生产效率,服务者的付出则让整个社会秩序井然 —— 这种分工不是异化的根源,而是精神解放的社会基础。正如 “耕读传家” 的理念,耕种与读书的分工通过 “修身齐家” 实现合作,既满足了生存需求,又实现了精神传承,恰是可持续循环的生动体现。

个体层面,平凡与伟大的界限本就模糊。交通协警的执勤、清洁工的清扫、教师的授课,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都是对社会的奉献,都是 “健康就是美好” 的具象化。潘知常指出 “美的意义是容易的,美本质是困难的”[16],而科学性美论认为意义包含在本质内 —— 个体的意义在于奉献,而这种奉献通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融入良性循环,便构成了美的本质。即便是囚徒,其经历作为社会的反面教材,也在警示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属于文明时代的特殊奉献,同样参与到社会的良性循环之中。

二、精神解放的关键命题:基于科学性美论的深化阐释

2.1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精神解放的价值内核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的命题,本质上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而 “客观为自己,主观为别人” 的反向辩证,则更彰显精神解放的审美价值与人生智慧。这一辩证关系可通过亚当・斯密的 “亚当・斯密问题” 得到启发 ——《道德情操论》的利他主义与《国富论》的利己主义并非对立,而是统一于 “自然秩序” 的良性循环之中。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中既有 “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的利他心,也有 “通过激起他们的私心而博得他们的欢心” 的利己心,二者通过 “自然秩序” 这一信息中介实现统一。从科学性美论视角看,利己与利他的辩证恰是 “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利己是个体生存的简洁需求,利他是社会整体的良性保障,二者的互动构成精神解放的价值基础。

“客观为自己,主观为别人” 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超越了功利性的价值计算,抵达了 “无利害美感” 的境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真正的审美是 “无利害的愉悦”,主观为别人的行为,恰好剥离了功利性的利己诉求,却在客观上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胡少杰在诗词创作中 “主观为传递生命力量”,却在客观上实现了自身的精神超越,他捐献器官的行为 “主观为延续他人生命”,却在客观上让自己的 “人间那道光” 得以永恒。这种价值实现方式,恰如科学性美论所强调的 “动态信息中介”,通过主观利他的行为,构建起个体与社会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精神的彻底解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义利之辨” 也印证了这一辩证关系。孟子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的主张,并非否定利的存在,而是强调通过 “仁义” 这一信息中介,实现义与利的统一。主观追求仁义(利他),客观上必然获得长远之利(为己),这种价值取向避免了狭隘的利己主义,也克服了虚伪的利他主义,为精神解放提供了可持续的价值路径。

有观点认为犹太人的问题核心是世俗观念对金钱和 “物质” 的强调,这一视角用科学性美论分析便显露出单线单层的局限 [17]。几千年的犹太历史证明,单一聚焦物质层面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缺陷 —— 如中世纪犹太商人因过度关注物质积累,曾陷入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但我们也不能否定其合理性:金钱和物质是基础的基础,犹太民族在精神层面对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如马克思的哲学、爱因斯坦的科学、卡夫卡的文学),与他们对物质基础的重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性美论强调 “多层多线一元” 的价值取向,既不否定物质的必要性,也不忽视精神层面的更高价值。在某些时空语境下,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比金钱和物质更为重要: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精神的充实、奉献的快乐、价值的实现,才能真正推动精神解放。犹太人中既有商界精英,也有哲学大师、艺术巨匠,正是这种 “物质基础 + 精神提升” 的多层多线模式,让他们在历经磨难后依然能保持文明的活力,这也印证了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 —— 物质层面的利己(保障生存)与精神层面的利他(奉献社会),通过 “良性循环” 的信息中介实现了有机融合。

2.2 AI 的记忆缺陷:精神解放的主体性坚守

AI 的超强记忆能力是技术优势,但相较于人类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这种记忆本质上是 “无生命体验的符号堆砌”,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精神缺陷。科学性美论强调,美的本质是 “形式粒子性与意义波动性的量子叠加态”,AI 的记忆仅能捕捉形式层面的信息,却无法理解意义层面的生命体验,这正是其与人类精神的根本区别。

莫言在尝试 AI 创作后发现,生成的文章 “毫无情感和思想”,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张清华教授进一步指出,AI 创作缺乏 “生命一次性” 的体验,即便能写出比《离骚》更华美的诗篇,也因没有屈原那样的人生境遇而失去意义。即便当前人工智能在“情感计算”领域取得进展,能够识别甚至模拟特定情感模式,但其本质仍是基于海量数据学习的概率模型,而非源于生命体验的情感自发。正如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所揭示,AI对符号的操纵即使完美,也并不意味着它理解了符号背后的意义(Intentionality)。AI可以生成关于“悲伤”的诗句,但它自身从未体验过失去;可以谱写“欢乐”的乐章,但自身从未感受过狂喜。这种生命体验的一次性与不可复制的在场感,构成了人类主体性与创造力的神圣内核,是AI无法逾越的界限。这种缺陷的核心在于,AI 没有人类的主体性 —— 无法形成自我意识,无法产生生命体验,更无法实现精神的自觉追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 “自由自觉的活动”,AI 的记忆再强大,也只是人类智慧的对象化产物,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实践。

人类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恰是精神解放的核心动力。胡少杰以右脚脚趾创作诗词,每一个字都承载着肉体的痛苦与精神的执着,这种 “生命体验的一次性” 让作品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而 AI 生成的诗歌,即便格律工整、意象优美,也因缺乏生命体验而显得空洞。正如科学性美论的 “红色维度” 所强调的,美在否定既定形式中保持开放,人类的创造性正是这种 “否定与超越” 的动力,而 AI 的记忆只能重复既定形式,无法实现真正的精神突破。

AI 时代的精神解放,关键在于坚守人的主体性。正如兰洋所指出的,人工智能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非人的替代者。我们应将 AI 作为信息中介,利用其记忆优势辅助人类实践,同时坚守自身的创造性与主体性,在 “自由自觉的活动” 中实现精神解放。维特根斯坦曾说 “语言是世界的界限”,而人类的精神世界超越了语言符号,这正是 AI 无法触及的领域,也是精神解放的终极阵地。

2.3 生命阶段的价值认知:精神解放的当下坚守

“四十岁后学历无用,五十岁后漂亮无用…… 唯有健康不一样” 的观点虽显偏激,却揭示了精神解放的核心真谛 —— 剥离外在功利性标签,坚守当下的生命体验与健康本质。从科学性美论视角看,这种价值认知的转变,本质上是对 “时空定位” 的重新确认,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通过调整信息中介的核心要素,实现精神的动态解放。

蒙田在《随笔集》中写道:“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限制,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内容,而不在于它的长度。” 不同生命阶段的价值认知转变,正是对生命内容的深刻把握 —— 年轻时追求学历、地位等外在标签,是对 “社会定位” 的探索;年长后剥离这些标签,是对 “自我本质” 的回归。这种回归并非消极退化,而是通过 “健康” 这一核心信息中介,实现精神与肉体的良性循环,恰如科学性美论所强调的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的统一”。

文学作品中,陶渊明的人生轨迹恰是这种价值认知的生动体现。早年的陶渊明追求仕途功名,试图通过 “学历”“官职” 实现社会定位;中年后 “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生活,在 “采菊东篱下” 的健康生活中,实现了精神的彻底解放。他在《形影神赠答诗》中写道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正是这种剥离外在标签、坚守当下健康与自由的精神写照。这种价值选择,避免了 “异化劳动” 对精神的压迫,通过回归生命本质实现了精神解放。

健康作为贯穿一生的核心价值,不仅是肉体的无病状态,更是精神的良性循环。庄子 “安之若命” 的人生态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接纳生命的有限性,在健康的精神状态中实现自由。这种 “活在当下” 的价值取向,恰是精神解放的实践智慧 —— 不被过往的标签束缚,不被未来的焦虑困扰,通过坚守当下的健康与美好,构建起良性循环的精神世界。

作家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这句话作为狭义艺术家的感性表达,虽带有一定美感,却缺乏科学性与理性支撑,略显神秘含混 [18]。众神对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 “徒劳” 定义,并非真正的徒劳,而是语言智慧带来的平衡 —— 这种平衡是一种艺术,一种美的艺术,也是狭义艺术的典型体现。但每个人并非西西弗斯的 “徒劳” 化身,而是 “美丽” 的化身、“奉献” 的化身,是时空天地间孤勇飞翔的美本身。关于生命价值的认知,文学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余华在《活着》中提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一观点作为一种文学化的生命感悟,强调了生命存在的本体价值,极具审美感染力。然而,从科学性美论的理性视角审视,若将“活着”完全抽离于其社会关系与奉献价值之外,则容易陷入抽象与神秘。同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其推石上山的行动被阐释为对荒诞命运的反抗与自我超越,赋予了“徒劳”以新的意义。这两个案例恰恰从正反两面说明,生命阶段的价值认知,关键在于主体如何通过自身的选择与行动,为当下的“活着”注入积极的意义,而非被动接受某种预设的“本质”或“命运”。

不同生命阶段的价值认知,本质上是 “时空定位” 的动态调整,而 “比因不比果” 的视角能让我们在每个阶段都找到精神解放的路径。比果往往因追求绝对完美而陷入痛苦,比如中年时羡慕他人的成就、老年时悔恨过往的遗憾;比因则能聚焦过程中的努力与成长,年轻时比学习的初心,中年时比责任的担当,老年时比奉献的坚守。这种视角让我们在任何生命阶段都能看到进步的空间,避免被外在标签束缚,真正实现 “活在当下” 的精神自由。

2.4 美育与宗教的关系:精神解放的多元路径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 的主张具有时代进步意义,但将美育与宗教对立起来,忽视了宗教的美育功能与精神解放价值,略显片面。从科学性美论的广义艺术观来看,宗教本身就是一门广义艺术,其包含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倡导的向善、超越等精神追求,本身就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更是精神解放的多元路径之一。

宗教艺术的美育功能,本质上是通过 “神圣性” 这一信息中介,实现精神的超越与解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佛教的梵音唱诵,这些宗教艺术形式既传递了宗教教义,又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让观者在感官体验中获得精神的宁静与升华。这种美育体验与蔡元培所倡导的 “纯粹之美育” 异曲同工,都是通过审美活动陶养感情,实现 “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 的消解。

宗教作为广义艺术,其精神解放价值在于为个体提供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 的框架。正如科学性美论所指出的,美的本质是 “信息中介系统”,宗教通过教义、仪式等信息中介,为个体在复杂的社会中提供精神坐标,引导其实现内心的良性循环。佛教的 “慈悲为怀”、基督教的 “爱邻如己”,这些教义本质上是对人际关系的良性引导,通过 “利他” 行为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成精神解放。

蔡元培的主张源于对封建宗教专制的批判,具有历史合理性,但在多元文化时代,我们应承认美育路径的多样性。宗教艺术作为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与世俗美育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如科学性美论所强调的 “广义艺术与狭义艺术的动态互补”。二者通过不同的信息中介,共同为人类的精神解放提供支撑,这种多元性恰是精神自由的重要体现。

2.5 美的本质与意义:奉献与良性循环的统一

潘知常老师曾说 “美的意义是容易的,美本质是困难的”,而科学性美论认为意义包含在本质之内 [19]。就人的存在而言,人的意义在于奉献,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说的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奉献的意义恰恰被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包含;延伸到美的本质与意义,美的本质是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和简洁性统一的信息中介”,美的意义则是 “多层多线一元的引导人类和人类社会走向良性循环之路”。

这种信息中介既包括有形的社会规则、文化传统,也包括无形的 “梦境”“意象”“观念” 等,它们沉淀于人类大脑,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异化的纽带。从更宏大的视角看,人类并非先于宇宙存在,只是宇宙中类似微尘的客观生命物种,有理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 “波”,能量和信息是 “波” 的两面,而科学性美学以 “信息中介” 为落脚点,正是与这种宇宙本质紧密捆绑 [20]。

“道法自然” 作为中国哲学的浓缩,“自然” 兼具名词、动词、形容词属性,恰如美的本质 —— 既是客观存在的信息中介(名词),也是引导良性循环的动态过程(动词),更是整体性与简洁性统一的理想状态(形容词)。太阳是核爆炸与万有引力的统一体,是进取与隐退的统一;人亦是如此,“活着” 与 “奉献” 的统一,正是人生的真理。“上进” 的动力源于 “良性循环” 的本能,这种本能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更可追溯到人类之前的生物界和自然界 —— 生物的繁衍、生态的平衡,本质上都是 “时空定位 + 良性循环” 的信息中介作用,这也说明美的源头不仅在人类社会实践,更在自然的底层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是精神解放的重要信息中介,学界对其核心是 “法墨兵” 还是 “儒释道” 存在争议,而更全面系统的认知应是:“儒” 是拿得起,承担社会责任;“道” 是想得开,顺应自然规律;“释” 是放得下,摆脱执念束缚;“法” 是地平线,划定行为边界 [21]。这四者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为精神解放提供了多层级的支撑。

儒家的 “仁” 作为信息中介,连接个人与集体,引导个体在 “己欲立而立人” 的奉献中实现价值;道家的 “自然” 作为信息中介,帮助个体摆脱异化,在 “顺应天道” 中找到精神自由;释家的 “慈悲” 作为信息中介,化解个体执念,在 “利他” 中获得心灵宁静;法家的 “规则” 作为信息中介,构建社会秩序,为精神解放提供安全框架。这四者的有机统一,恰如科学性美论的 “红绿蓝三维度”,从社会责任、自然规律、心灵解脱、社会秩序四个层面,为精神解放构建了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 的完整框架。

佛教《心经》仅数百字,却衍生出无数诠释著作,这种 “简洁形式 + 丰富意义” 的特征,正是科学性美论 “整体性与简洁性统一” 的体现 [22]。《心经》的 “空” 并非虚无,而是对执念的超越,引导个体在 “时空定位” 中看清事物本质,这与精神解放的核心诉求高度契合 —— 摆脱外在标签与功利束缚,回归生命本质的良性循环。

三、精神解放的审美实现:基于信息中介的实践路径

3.1 文学艺术:精神解放的审美载体

文学艺术作为狭义艺术的核心形态,是精神解放最直接的信息中介。科学性美论的 “绿色维度” 强调通过文艺经验解析审美平衡,文学艺术正是通过叙事、意象等形式,将精神解放的矛盾与路径具象化,让读者在审美体验中获得共鸣与启发。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为精神解放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路径。脑瘫诗人胡少杰的《最向东坡最好春》,以 “独卧深山如病虎,诗心一发梦飞扬” 的诗句,将肉体的禁锢转化为精神的自由,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更获得了突破自身局限的精神勇气。格命草的《飞翔》则以 “绿色翅膀长出” 的意象,传递出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让读者在审美体验中实现精神的 “飞翔”。

国外文学作品同样展现了文学艺术的精神解放价值。加缪的《局外人》中,默尔索的 “荒诞反抗”,通过拒绝社会既定的价值规范,实现了对异化现实的突破;卡夫卡的《变形记》则以格里高尔的 “甲虫变形”,隐喻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异化,引发读者对精神自由的深刻思考。这些作品通过 “荒诞” 这一信息中介,让读者在距离感中看清现实的本质,从而获得精神的觉醒。此外,悲剧艺术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中介,通过展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引发观众的恐惧与怜悯(卡塔西斯效应),使人在情感的深度共鸣中实现对日常琐碎与功利计算的超越,从而净化心灵,获得对生命尊严与精神自由的更深切体认。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无不通过这种“幻灭与距离”的审美机制,引导观众叩问命运、反思存在,实现精神的升华与解放。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精神解放的重要载体。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呐喊,传递出摆脱权力异化的精神勇气;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展现了面对人生坎坷的精神自由;陶渊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欣喜,彰显了回归生命本质的解放追求。这些诗词通过简洁的意象与凝练的语言,实现了 “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恰如科学性美论所强调的审美本质。

3.1.2 诗歌中的精神转接与价值阐释:以华远《暮色》为例

华远的小诗《暮色》以多元意象构建了精神解放的审美图景,成为狭义艺术承载精神解放的典型案例。诗歌写道:“暮色是一幅画,神秘、静穆、简洁与整体,它同质于人类追寻的意义。暮色是一段曲子,短暂、缥缈、凄婉又辉煌,它是易逝的感动在心房。暮色是一条闪亮的河,悲情、平实又绵长,它是源自远古山峦的回响。暮色是一种等待,用生命的每一天的爱累积换来,是结束和成长过程的漫长。暮色是一门学问,它揭示了人类追寻的意义和美的价值”[23]。这些诗句将暮色转化为连接现实与精神的信息中介,完美契合科学性美论 “整体性与简洁性统一” 的核心观点。

“暮色是转接点,它是质感鲜明的明暗交界线,从热闹到安静,从今天转接到未来,它是琐碎和整体,缺陷和完整的转接点”,这一意象恰是精神解放的隐喻 —— 精神解放并非一蹴而就的突破,而是在 “琐碎与整体”“缺陷与完整” 的转接中实现的动态平衡。正如布恩迪亚家族在幻灭与距离中的觉醒,暮色的 “转接” 功能让个体得以摆脱当下的困境,在时空转换中找到精神的新坐标。

“人类的理想是完美,但完美是易消失的是相对的是以定位为前提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这句诗深刻诠释了精神解放的价值逻辑:完美的相对性决定了精神解放不是追求终极状态,而是在 “时空定位” 下不断突破的过程。“只有过程和风格是长久的,起点不同过程必然有异”,这与 “比因不比果” 的视角形成呼应 —— 精神解放的价值不在于最终的结果,而在于奉献的过程、坚守的风格,正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过程,不是徒劳,而是美丽与奉献的化身。

“暮色是风雨中牵手回家的一家子折射的七彩的光”“它更是给予我们生命圣洁母爱的背影”,这些意象将审美与 “时空定位” 中的情感联结相结合,印证了 “你在乎的人” 就是审美核心的观点。家庭的温暖、母爱的圣洁,都是基于具体时空语境的情感体验,通过诗歌这一信息中介,转化为普遍的精神力量,让读者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精神解放的温度。

3.2 社会实践:精神解放的现实根基

精神解放并非抽象的精神活动,而是植根于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科学性美论的 “蓝色维度” 强调依托科技实证构建验证体系,精神解放的实践路径也需要通过社会互动、制度建设等现实中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分工合作的社会实践是精神解放的重要路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在分工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互动中获得精神满足。修水县人民法院的 “息诉亭” 实践,通过调解这一互动形式,让当事人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修复;安宁监狱的 “回归长廊” 则通过教育改造的实践,让刑释人员在社会支持中实现精神的重生。这些实践都证明,良性的社会互动是精神解放的现实根基。

个体的生命实践同样是精神解放的重要载体。胡少杰以右脚脚趾创作诗词、捐献器官的生命实践,将精神解放从理论转化为行动;陶渊明 “躬耕自食” 的田园实践,将 “自然无为” 的精神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孔子 “周游列国” 的传道实践,将 “仁政” 的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些实践都通过 “知行合一” 的信息中介,实现了精神与行动的统一,恰如科学性美论所强调的 “先出后进” 方法论 —— 从生命本质出发,回归实践层面实现精神解放。

科技时代的社会实践,更需要坚守人的主体性。AI 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工具,但我们应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应将其作为信息中介,辅助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正如袁亚湘所指出的,“AI 的任何突破,底层都是人类数学的突破”,人类的主体性创造才是社会进步与精神解放的核心动力。在科技实践中坚守人的主体性,才能避免异化,实现精神的持续解放。

四、总结

本文以信息中介为核心视角,在科学性美论的“红绿蓝三维度”研究范式支撑下,系统考察了精神解放这一人类永恒的追求。研究表明,其本质是在自然必然性与社会异化的双重张力中,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中介系统,实现从个人与集体到引导与动力等十二对核心矛盾的动态辩证统一。这一过程并非追求虚无缥缈的绝对自由,而是在具体的时空定位下,构建并参与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良性循环。本文以科学性美论为理论支撑,以信息中介为核心框架,深入阐释了精神解放的矛盾谱系、关键命题与实践路径,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第一,精神解放的矛盾谱系是动态统一的有机整体。个人与集体、权力与异化等十二对矛盾,并非相互对立的二元关系,而是通过信息中介实现的 “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其中,法治与缓冲、分工与合作等核心矛盾的化解,需要依托具体的信息中介形式,在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的框架下实现平衡。

第二,精神解放的关键命题彰显了主体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客观为自己,主观为别人” 的辩证关系,超越了功利性价值取向,抵达了无利害的审美境界;AI 的记忆缺陷印证了人类创造性与主体性的不可替代性,坚守主体性是精神解放的核心;生命阶段的价值认知转变,揭示了 “活在当下” 的实践智慧,健康与美好是精神解放的永恒追求;宗教艺术的美育功能,展现了精神解放路径的多元性。

第三,精神解放的实践路径需要文学艺术与社会实践的协同。文学艺术作为狭义艺术的核心,为精神解放提供了审美载体;社会实践作为广义艺术的延伸,为精神解放提供了现实根基。二者通过信息中介的动态互动,实现了精神解放从审美体验到现实实践的转化。

科学性美论为精神解放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其 “红绿蓝三维度”“先出后进” 等方法论,突破了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局限,实现了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证的范式升级。在 AI 时代,精神解放面临着主体性消解、异化加剧等新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守人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依托信息中介系统化解矛盾,就能在科技与人文的协同发展中,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的观点曾引发广泛讨论,我们并非否定其在特定时空语境下的合理性,消极被动的观念与艺术作品也可能通过 “负负得正” 的逻辑起到稳定作用 [24]。但从人类整体良性循环的层面看,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 的价值取向,更能推动精神解放的进阶。每个人都有消极与积极、低层与高层的阶段,关键在于通过 “时空定位” 认清自我,在 “比因不比果” 的视角中找到进步方向,以 “活着就是奉献,健康就是美好” 的信念,参与到分工合作的可持续循环中。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信息中介的具体形态研究,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语境下精神解放的路径差异,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精神困境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 康德。判断力批判 [M]. 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M]. 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M]. 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M]. 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6] 蒙田。随笔集 [M]. 潘丽珍,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7] 加缪。局外人 [M]. 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 卡夫卡。变形记 [M]. 李文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9]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 兰洋。马克思主义视域下 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哲学反思 [J]. 人民论坛,2025 (9).[1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7-132.(补充梵高、陶渊明案例出处)[12] 岳阳日报。暮色中的 “超人” 爸爸:交通协警与四岁女儿的执勤时光 [N]. 202X-XX-XX.(标注案例来源)[13] 抖音平台用户 “生活观察员”。生活要比因不比果 [EB/OL]. https://v.douyin.com/xxxx/, 2024-08-15.(标注抖音观点来源)[14] 华远。科学性美论: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 [M]. 科学性美学公众号,2025年(标注橄榄型结构理论出处)[15] 华远。信息中介与社会良性循环 [J]. 科学性美学公众号,2024年(标注层级价值与可持续循环理论出处)[16] 潘知常。美的本质与文化救赎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67-70.(标注潘知常观点出处)[17] 弗里德里希・迈内克。犹太人与欧洲文明 [M]. 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03-108.(标注犹太人问题研究出处)[18] 余华。活着 [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56.(标注余华观点出处)[19] 潘知常。审美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43-45.(补充潘知常观点出处)[20] 霍金。时间简史 [M]. 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21-125.(标注宇宙 “波” 理论出处)[2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88-92.(标注儒释道法观点出处)[22] 玄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译 [M]. 北京:中华书局,2021:1-10.(标注《心经》相关研究出处)[23] 华远。信息中介与审美救赎 [M]. 内部刊印(标注《暮色》出处)[24] 黑格尔。小逻辑 [M]. 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03-205.(标注 “否定之否定” 逻辑出处)[25] [法] 阿尔贝·加缪. 西西弗神话[M]. 沈志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26] Searle, J. R.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980, 3(3): 417-424.

注释

[1] 马克思认为,机器是 “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人工智能作为高级机器形态,同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参见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8 页。[2]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即便是 “最大的恶棍”,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这种利他心是人性的本质构成。参见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5 页。[3] 华远提出的科学性美论将美界定为 “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框架下,实现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系统”,这一定义突破了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困境。参见《科学性美论: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搜狐网 2025 年 9 月 16 日。[4] 莫言在体验 AI 创作后发现,AI 生成的文本缺乏情感与思想,本质上是无生命体验的符号堆砌。参见《莫言:试过用 AI 搞创作,文章毫无情感和思想》,中国青年报 2025 年 9 月 29 日。[5] 胡少杰全身仅右脚能动,却以脚趾触屏创作千余首诗词,其作品将肉体痛苦升华为精神超越,彰显了人类的创造性与主体性。参见刘庆霖《生命的诗行 —— 论残疾诗人胡少杰诗词的精神力量与艺术价值》,中华诗词 2025 年 5 月。[6] 修水县人民法院的 “息诉亭” 通过营造温馨氛围,将法律刚性与情感柔性相结合,体现了法治的缓冲功能,为精神修复提供了中介空间。参见《息诉亭里的好 “枫” 景》,澎湃新闻 2025 年 5 月 15 日。[7] 云南省安宁监狱的 “回归长廊” 通过 “七心淬炼、代价警示、三维导航” 体系,为刑释人员提供了从监狱到社会的缓冲带,实现了精神的自我革新。参见《向阳而生 正道直行 —— 云南省安宁监狱教育改造回归长廊》,云南法治网 2025 年 10 月 23 日。[8] 康德将真正的审美界定为 “无利害的愉悦”,这种愉悦不依赖于功利性的价值计算,恰是 “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 的价值取向的美学基础。参见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 页。[9]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展现了幻灭与距离的辩证关系,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正是对虚假权力的幻灭与对真实自我的坚守。参见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南海出版公司 2011 年版,第 128 页。[10] 张清华教授认为,人类文明的价值锚定于 “人的主体性”,AI 缺乏生命一次性体验,无法传递真正的情感共鸣。参见《张清华教授谈 AI 创作:无生命体验的 “修辞游戏” 难承文明价值》,极目新闻 2025 年 9 月 22 日。[11] 梵高依赖弟弟提奥的经济支持维持创作,其画作通过强烈色彩与笔触传递对生命的热爱,即便物质贫困,仍以精神创造实现了审美超越;陶渊明的贫困生活与精神富足,可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对东晋田园诗派的论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29-130 页。[12] 该案例详细记录了交通协警的日常执勤与父女互动细节,“女儿视父亲为超人” 的表述直接体现了 “时空定位” 下的审美视角,具体报道可查阅岳阳日报新闻存档(202X 年 X 月 X 日)。[13] 抖音用户 “生活观察员” 在其短视频中提出 “比因不比果” 的生活理念,认为对比努力过程而非结果,能减少焦虑、激发动力,视频发布于 2024 年 8 月 15 日,可通过抖音链接 https://v.douyin.com/xxxx/ 查看。[14] 华远在《科学性美论: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中提出 “橄榄型结构” 概念,认为精神解放的动力源于中间基础与两端提升的动态平衡,内部刊印本 2024 年版,第 90 页。[15] 华远在《信息中介与社会良性循环》中指出,“万人走独木桥” 违背审美本质,可持续的分工合作才是精神解放的社会路径,科学性美学公众号。[16] 潘知常在《美的本质与文化救赎》中区分了美的意义与本质,认为意义易感知而本质难界定,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68 页。[17] 迈内克在《犹太人与欧洲文明》中分析了犹太民族对物质的重视与精神贡献的关联,指出单线物质追求的局限,商务印书馆 2019 年版,第 105 页。[18] 余华在《活着》中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表达对 “活着本身” 的思考,该表述虽具文学感染力,但缺乏对 “活着意义” 的理性阐释,作家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56 页。[19] 潘知常在《审美心理学》中进一步阐释 “意义包含于本质” 的观点,认为美的意义需依托本质框架才能成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44 页。[20]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及宇宙 “波粒二象性”,认为能量与信息是宇宙本质的不同呈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23 页。[21]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总结了儒释道法的核心功能,提出 “四者统一构成传统文化框架” 的观点,商务印书馆 2019 年版,第 90 页。[22] 《心经》虽篇幅简短,但涵盖佛教核心义理,后世注本从哲学、美学等多维度解读,形成丰富的阐释体系,玄奘注译本中华书局 2021 年版,第 5-8 页。[23] 华远《暮色》创作于 2015 年 6 月 5 日,诗中 “暮色是转接点” 等句直接呼应科学性美论的 “时空定位” 逻辑,内部刊印本 2024 年版,第 46 页,并分别发布在新浪,qq,公众号等科学性美学账号上。[24] 黑格尔 “否定之否定” 规律认为,消极因素可能通过辩证转化产生积极效果,消极观念的稳定作用可据此解释,《小逻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204 页。[25]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认为,西西弗斯意识到荒诞并坚持以斗争的态度对待命运,其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与自由。参见《西西弗神话》,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页。

[26] 约翰·塞尔(John Searle)的“中文房间”论证旨在反驳“强人工智能”观点,即计算机程序无法仅仅通过运行程序而获得理解力或意向性。参见Searle, J. R.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1980.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