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单小米汽车的车主集体懵了!宣传海报上“2200MPa超强钢”的大字看得人热血沸腾,转头就被扒出右下角藏着“项目名称”的小字标注。这行不起眼的字直接引爆车友圈:是行业都这么干,还是小米在透支信任?
先说说这串让人心动的数字有多能打。2200MPa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指甲盖大的面积要扛住22吨重压,约等于10头大象单脚站在一枚硬币上[__LINK_ICON]。要知道,目前全球车企的A/B柱大多用1500MPa钢材,少数高端车才敢上2000MPa,小米这参数乍看确实是“全球领跑”[__LINK_ICON]。

但“项目名称”四个字瞬间浇凉了热情。有车主吐槽:“看发布会时觉得安全拉满,立马下订,结果同事提醒才看到小字,感觉像被耍了”。更有人联想小米早年手机“逆光之王”标注“设计目标”的旧账,质疑这是“老毛病复发”[__LINK_ICON]。
面对质疑,小米回应称这是“行业通行做法”,就像手机宣传“实验室数据”加小字备注一样,是补充研发背景。从技术本身看,小米确实有底气:这钢是联合东北大学院士团队,用AI从2443万种配方里筛出来的,专利三方共有,实打实地用在了YU7的四门防撞梁和A/B柱内嵌管上,前门承载能力直接提升52.4%。
但争议的核心根本不是钢强不强,而是“说不说清楚”。支持派觉得,小米至少标注了,比凭空捏造黑科技实在,算“相对透明”[__LINK_ICON];批评派反驳:“买车不是做阅读理解,‘是否量产’‘用在哪’为啥藏在角落?”罗永浩也吐槽这是“行业陋习”,模糊了信息边界[__LINK_ICON]。
更关键的是信任裂痕。有网友算过账:2200MPa钢让B柱承载能力提升70.5%,确实能增强侧碰安全性,但消费者冲的是“小米宣传的安全标准”,不是“研发项目名称”。现在大家纠结的不是技术,是“下次小米说‘黑科技’,要不要先找放大镜看小字?”

其实这场风波早该避免。如果宣传时直接说“联合研发的2200MPa钢已实装YU7,项目名称为‘小米超强钢’”,既突出了技术亮点,又说清了背景,根本不会有争议。
说到底,新能源车企“卷参数”没错,但安全和信任从来不是“文字游戏”。小米的钢确实硬核,但宣传的“小心思”反而绊了脚。
你觉得这是行业惯例还是信任透支?下次看车企宣传,会特意找小字吗?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