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继续思考一下马鞍山的出租车、网约车与打车人。昨天的留言区讨论比较“激烈”,所有的留言全部收到,有人思考原因,也有人输出真实案例佐证,还有人似乎忙着“证明”什么…
其中不乏不同立场的观点,我也欣然接受并愿意聆听,但这的确又让我对马鞍山的出租车群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是团结,
这一点,在我不多的出租车体验中,几乎都能看到——出租车微信群或者与同行的即时沟通,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沟通最新的交通实况,或者知道人流量大的地方在哪里。
当然是很好的点,毕竟实时的“一呼百应”,这种互助,比什么都管用。不然也不会有什么“2017抵制网约车”和“2022抵制共享电单车”事件了。
不过可笑又无语的是,如今出租车又有超过七成的加入网约车。不过在马鞍山东站门口的不远处,电单车默默的等待着,一个又一个出站的骑行者。
其次便是自信,
“我认得路”“不要导航的”“你说的在哪来着”“不好意思,你说晚了,我等一下掉头可好”…我们本应该有理由更相信,出租车比网约车更熟悉马鞍山市区的道路,毕竟10-20年的老司机了,怎么会不知道呢?
如果网约车,是一个有指引任务的小白。那么出租车,我更相信是一个身经百战的NPC。他们有时会“离奇”的自信,有时却“糊涂”的刚好。我只想说,打车人又不是傻子,有时候,只是不愿意揭穿而已。
最后重中之重——热情,
比如,每年组建爱心车队,高考护航及助老送医;又比如,从桥上一跃而下,勇救轻生女子;也还有,面对巨款拾金不昧,将钱包原封不动送回…他们是用热忱的服务,给大家感受出租车的温度。
其实关于一个城市的出租车的风评好不好,不体现在平时,反而是节假日临近,或者举办活动的时候。因为平时一般不打车的群体,因为人多,网约车可能叫不到,被迫打出租车,而且外地游客或者参加活动的马鞍山自己人,本来就带着提防之心尝试打出租车。
这就存在出租车可能一年都做得好好的没人夸奖,反而因为个别出租车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整个马鞍山出租车的风评。
就比如国庆的马鞍山长江采石矶音乐节,市里组织免费接驳车接送,在网络上就受到了很多乐迷的刷屏好评;但个别“黑车”的捣乱,又每逢节假日,让外地游客或者学子,甚至对马鞍山整体的交通管理吐槽不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所以怎么才能让打车人更加信任?
对于出租车而言,
其一是服务,
当未来出租车都加入网约车,与之共存之后,也就没有了区分。车辆、价格都越来越趋同,唯一的竞争壁垒就是服务。
清晰的沟通、平稳的驾驶、干净的车厢、不绕路的诚信,都将成为金字招牌。到底是被算法和差评支配,还是成为一个有回头客的服务提供者,选择权在自己手上。
其二是特殊,
出租车的价值远远要深远的多。在于即招即停的即时性,在于恶劣天气下的保障性,以及对于不熟悉脱网群体的不可或缺性。
如果“黑车”一口价价格贵,人人喊打;那么这又更能体现,网约车便宜一口价的亲民性。一口价有什么错?对同种定义的双标,才是让人难以置信。
其三便是思考,
出租车未来的发展还能提供哪些服务?
比如引导行业如何深耕市内“最后一公里”?
又比如持续探索如定制路线、旅游包车区域细分市场?
再者或是联动市外景区、酒店等,提供点对点的服务价值?
打车人的选择,在于打车人,而非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