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止于温暖:中国华能、国家电投等巨头如何重塑供暖的未来

时至2025年冬,一股强劲的清洁暖流正在神州大地涌动。从高原林海到繁华都市,亿万家庭的温暖正由一场深刻的能源变革来守护。

时至2025年冬,一股强劲的清洁暖流正在神州大地涌动。从高原林海到繁华都市,亿万家庭的温暖正由一场深刻的能源变革来守护。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传统的供暖模式正被“清洁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新格局所取代。

今年供暖季,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石化等为代表的能源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力度,推动这场变革走向深水区。它们不仅是民生温暖的守护者,更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先行者,共同织就一张覆盖广泛、响应智慧的绿色暖网。

01 多元协同:从单一替代到“一域一策”

中国的清洁供暖早已超越“煤改电”、“煤改气”的单一路径,迈向了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新阶段。各地正依据自身资源禀赋,构建起高度定制化的复合供能体系。

在山东,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的“暖核一号”项目已进入第七个供暖季。作为国内核能商业供热的标杆,它不仅为海阳、乳山两地40万居民送去零碳热源,更在近期将荣成市纳入供暖范围。这一跨区域供热的实现,标志着核能这一清洁热源正从示范走向规模化推广。

目光转向内陆,工业余热正成为城市供暖的宝贵“第二热源”。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主导的“聊热入济”工程即是典范。一条总长约150公里的管道,将聊城工业生产的富余热能引入济南。

该工程北线已于今冬供暖季投运,南线也计划在12月下旬启用,届时将为济南新增巨大的清洁供热能力。预计项目达产后,每个供暖季可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50万吨,生态效益显著。

02 智慧赋能:从被动响应到“先知先觉”

如果说多元的热源是强健的“躯体”,那么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就是供暖网的“智慧大脑”。中国华能集团在大庆热电公司的实践,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

其调度中心的智慧平台,依托人工智能负荷预测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热网运行参数。系统可以提前数小时精准预测气温变化,从而主动调整供热参数,确保在寒潮来临前就将温暖稳定送达。

这种“感知—预测—调控”的一体化新模式,实现了民生温度与运营效率的双赢,推动系统能耗降低超过15%。智慧供热不再是遥远概念,而是保障能源安全、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技术支撑。

根据《中国智慧供热未来展望》报告的预测,智慧化与清洁化将是行业发展的两大核心驱动力。到2030年,我国清洁能源供热占比有望超过50%,同时单位建筑面积的供热能耗将持续下降,产业前景广阔。

03 全域覆盖:从北国专属到“暖流南下”

清洁供暖的版图正在迅速扩张,从传统的北方地区向更广阔的南方市场和农村地区延伸,实现从“北稳南扩”到“城乡均衡”的战略跨越。

在北方,集中式清洁供暖的规模与质量持续提升。中国石化本供暖季的地热供暖能力突破1.26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其服务网络已覆盖11个省市的70多个地区,惠及超120万户居民。

同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的储气库群也提前完成年度注气任务,注气量同比增加8亿立方米,为冬季天然气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而在气候湿冷的南方,市场活力被充分激发。适应南方间歇式、分户式采暖需求的分布式供暖方案成为主流。高效节能的空气源热泵和灵活便捷的燃气壁挂炉销量增长显著,正从“小众选择”变为“主流趋势”。

农村地区的清洁取暖同样成果斐然。截至2024年底,北方农村已累计完成超过4000万户的清洁取暖改造。各地涌现出如青海“阳光房”、河北湖底储热等创新模式,让温暖与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注脚。

清洁供暖的持续推进,正绘就一幅环境、民生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温暖图景。其带来的环境效益清晰可见,《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已降至29.3微克/立方米。“供暖季蓝天”正成为常态,这背后离不开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这场由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驱动的供暖革命,不仅守护着万家灯火的融融暖意,更在为建设美丽中国书写着精彩的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