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第一次被电视的音响感动到想哭:我的追觅电视S100体验记

第一次打开追觅电视S100时,我差点以为自己误开了影院的环绕声模式——不是那种靠外接设备硬凑的“伪环绕”,而是仿佛有人悄

第一次打开追觅电视S100时,我差点以为自己误开了影院的环绕声模式——不是那种靠外接设备硬凑的“伪环绕”,而是仿佛有人悄悄把整个音乐厅的声学结构塞进了这台比杂志还薄的机身里。作为资深影音爱好者,这些年我见过太多“画质卷到天花板,音质躺平当赠品”的电视,直到这台机器用声浪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记得小时候蹲在老式CRT电视前,听着喇叭里传出的立体声还能隐约分辨出人声和背景乐的分层;后来电视越做越薄,音质却像被按了静音键,最后只能咬牙给家里添了台万元级的回音壁。但追觅S100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不用外接任何设备,电视本身的音响就能带来如此鲜活的声场体验。

它的秘密藏在那些看不见的设计里。11个发声单元在70W峰值功率的驱动下,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交响乐团——高音单元精准捕捉《波西米亚狂想曲》里弗雷迪·墨丘利嗓音里的每一丝颤抖,中频单元让吉他弦振的泛音像真实拨动般在空气中震颤,而低音炮沉稳的轰鸣甚至能让茶几上的水杯跟着节奏轻轻共鸣。最惊艳的是270°物理声场技术,当电影里直升机掠过屋顶的画面出现时,顶部声道的声波仿佛真的擦着发梢飞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包裹感,是传统电视上平面化的“立体声”永远无法实现的。

追觅的研发团队显然深谙“空间魔术”之道。他们没有妥协于超薄机身的物理限制,反而用定制振膜材料让每个单元都能释放超越体积的声压,独创的波导结构像声音的导航仪,在有限空间里规划出多条折射路径。最让我意外的是AI声场校准功能:当我把电视从客厅搬到卧室,系统竟自动识别出新环境的声学特性,短短几秒就重新优化了各频段的传播轨迹,仿佛给音响装上了“自适应耳朵”。

如果说追觅电视Aura Mini LED的10亿色域和98% DCI-P3色准还原了画面的“形”,那么这套4.1.2声道系统就是赋予影像灵魂的“声”。看《沙丘》时,沙虫低频咆哮的震动从脚底蔓延至脊背;玩赛车游戏时,引擎轰鸣的方向感让我本能地扭头避让。更妙的是杜比全景声的动态适配——画面里角色转身时,对应的声源定位会实时跟随,这种音画联动的细腻度,彻底终结了我“看大片必须开回音壁”的强迫症。

站在客厅里,看着这台厚度不足传统电视一半的机身,突然想起德国IFA展会上外国媒体的评价:“他们把柏林爱乐音乐厅装进了杂志大小的盒子。”但对普通用户而言,我们不需要理解复杂的声学原理,只需要知道:当追觅S100用一整套创新设计打破“音画分离”的行业潜规则时,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说——好电视本就应该“看得清,更听得真”。这或许就是中国智造的魅力:不再盲目追随参数竞赛,而是用原创科技重新定义什么是完整的家庭娱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