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只有看到最后,才知道谁善谁恶

我以前觉得,人生就像是一部反转不断,曲折无数的电影。后来我明白,把人生说成是电影,有点侮辱电影了。当然,这是调侃的观点,

我以前觉得,人生就像是一部反转不断,

曲折无数的电影。

后来我明白,把人生说成是电影,

有点侮辱电影了。

当然,这是调侃的观点,

侮辱二字有时候上不了大雅之堂,

但想来想去,我们讨论的东西本身,

也跟“雅”字无关,

不过,即便正经讨论二者之间的关联,

电影最起码需要逻辑,即便是一部公认的烂片,

里面的逻辑再奇葩,总归是“有”逻辑。

但人生的目及所及之处,往往没有逻辑的现象,

被强占了大多数。

不过俗话说的好,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见多了怪事,倒是也能强行总结出那不是逻辑的逻辑,

不是道理的道理。

曲折的故事,往往容易滋生出更曲折的事故。

事故是麻烦,往大了说就是灾难,

无论是麻烦还是灾难,都有一个共通点,

就是以消极的方式,影响结局。

我小时候看电视,有一个节目叫《七日》,

这个节目的题头是这样写的:

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另一个七日。

七天为一周,一周一个故事,

所以人生也是有节点的,

但人生的节点很难以具体的时间划分。

比如一段伤心往事,从开始到结束,

少则两三天,而如果往多了说,

后半生,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人的节点,只能以事划分。

而事的发展,往往也会遵循一种类似“七日原则”的存在。

事情的一开始,所有的东西往往很透明,

越是深入,越发现透明的只是表象,

内里的真实,则透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性状,

比如有些人,接触多了,会发现对方就是某一种人,

这种情况,就是接触的越多,看的越明白,

也有些人,越接触,越是发现深不可测,

接触的时间越久,越发现对方并不像起初那般

“看起来如何,便是如何”的样子。

尤其是在善恶这个大课题的面前,

蜿蜒曲折的不是掩饰和博弈,

而是越走越远的同时,

也在越走越近。

走远的是故事,而走近的是事实。

故事走远了,那些刻意被营造的东西,

也就在逐渐被时间剥落,

有些情节所需的遮掩,

也会随着渐行渐远的事实而变得清晰,

这就像是那些是非善恶的“初级阶段”,

被混淆的视听之中,总有些被精雕细琢的东西,

既刺耳,又刺眼。

看似善良的雕琢,却在行为的带动下显得“不太对劲”,

而某些被扣上恶的帽子的人们,

似乎正在用时间和一件又一件大事小情,

来让头顶的恶,

显出了羞愧的颜色。

故事走远了,讲故事的人也知道该闭嘴了,

那么事实就会随之靠近。

事实靠近了,善与恶的另一面,

也就是曾经被“故事化”的另一面,

就会渐渐显现。

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惊讶的发现,

原来褪去伪装之后,善恶皆有自己的故事,

恶所承载的伪善,总归根利益的需求脱不开干系,

而善所付出的代价,却也往往跟“需要”二字藕断丝连,

锈迹斑斑的本质,证明了一些被侵蚀的事实,

并不能掩盖本质的存在:

善就是善,恶就是恶,

即便不够纯粹,

也应显而易见。

我不否认,善与恶若是想要彻底定性,

势必会被很多基于各种立场的声音和行为所阻拦,

有些声音以成熟为媒,对善恶指指点点,

有些调侃则用“该是如此”的说法,

对善与恶的纯粹性,进行“看似理性批判”。

为了凸显他们的高格局,高认知,

对善恶报以精神上的斜视,仿佛只有这样做,

才能显出他们在层次上的厚重与高度。

但这一切,其实只是刚刚开始,

毕竟,我们有耐心看到最后,

我们并不期待善恶那个必然出现的结局,

而是想看看善恶之后,

那暴露无遗的丑态,

该是如何可笑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