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川军残兵背骨灰回川,路背骨灰回川,路遇浑水袍哥劫道,老兵拿不出钱,含泪打开骨灰坛

川军残兵背骨灰回川,路背骨灰回川,路遇浑水袍哥劫道,老兵拿不出钱,含泪打开骨灰坛:这里装着我父和我儿,只求落叶归根,闻言3000袍哥百里相随 老兵姓李,村里人都叫他老栓,老家在四川安县乡下,1937年冬天,日军步步紧逼,川军出川抗日的消息传到村里,50岁的老李头拽着20岁的儿子狗蛋,硬是挤上了征兵的队伍。老栓没读过书,只知道“国没了家就散了”,狗蛋年轻气盛,揣着娘给的粗布包袱,喊着“打跑鬼子再回家”,父子俩跟着部队一路辗转,从四川到山西,再到台儿庄,枪林弹雨里没怕过,却没想到,这一去,只有老栓能带着两人的念想回乡。 台儿庄战役打得惨烈,阵地反复拉锯,狗蛋为了掩护战友,被日军的炮弹炸伤,没撑到医疗队来就没了气,老李头抱着儿子冰冷的身体,没掉一滴泪,只是把儿子的遗物收进怀里,转身又冲进了战壕。后来部队转移,老李头在一次冲锋中被弹片击中,再也没能站起来,临终前,他攥着老栓的手,只说“把我和狗蛋送回家,埋在老家的坡上,看着庄稼”。老栓那时候也受了伤,腿被炮弹炸得钻心疼,躺在野战医院里,心里就一个念头:活下来,带爹和弟弟回家。 走到川北地界,天已经冷了,老栓身上的衣服又薄又破,盘缠早就花光了,只能靠挖野菜充饥。那天中午,他走到一片树林边,想歇口气,突然从树林里冲出一群人,个个背着刀,戴着草帽,拦住了他的去路。领头的是个满脸络腮胡的汉子,人称张舵主,是当地的袍哥头目,手下有三千多弟兄,平日里靠劫过往商队过活,算不上善类,却也有自己的规矩。 “站住!留下买路钱,不然别想从这儿过!”手下的弟兄高声喊道,老栓吓得一哆嗦,赶紧扶住背上的坛子,摆着手说“各位好汉,我身上没钱,就只是个回乡的老兵,求你们高抬贵手,让我过去”。张舵主上下打量着他,见他穿得破烂,腿还瘸着,背上却背着两个沉甸甸的坛子,眼神里满是警惕,“没钱?那你背上背的是什么?别是藏了什么宝贝,想蒙骗我们!” 老栓急得眼圈发红,却不敢松开坛子,只是一个劲解释“不是宝贝,是我爹和我儿的骨灰,他们都是川军,在前线打鬼子牺牲了,我只想带他们回家,埋在老家的地里”。张舵主哪里肯信,挥了挥手,手下的人就想上前抢坛子,老栓见状,急得眼泪掉了下来,赶紧解开背上的绳子,小心翼翼地打开坛口的红布,里面是灰白色的骨灰,还有两块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老李头和狗蛋的名字,字迹已经有些模糊。 张舵主愣在了原地,他也是四川人,家里也有亲戚出川参军,再也没回来过,看着老栓满是伤痕的脸,看着坛子里的骨灰,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他往前走了两步,弯腰扶起老栓,声音有些沙哑“老哥,对不住,是我们有眼无珠”。转头对着身后的弟兄喊了一声“都给我听着,这是咱们川军的英雄,是咱们的亲人,谁要是再敢为难他,就是跟我张某人过不去!” 看着老栓背着骨灰回乡的模样,没人再提劫道的事。张舵主从身上掏出所有的钱,又让弟兄们凑了些盘缠,塞到老栓手里“老哥,这点钱你拿着,路上买点吃的,好好照顾自己”。老栓不肯要,张舵主却硬塞给他“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两位英雄的,让他们能顺顺利利回家”。 思忖片刻,张舵主对着弟兄们高声说“弟兄们,川军为了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现在英雄魂归故里,咱们不能让他们走得孤单,我决定,带弟兄们送老哥一程,直到把两位英雄送回家!”话音刚落,三千袍哥齐声应和,声音震彻山林。就这样,老栓在前头走,三千袍哥跟在身后,一路护送,队伍浩浩荡荡,走在川北的土路上。 路上遇到其他的小股势力,见这阵仗,都不敢上前阻拦,有人问起,袍哥就说“送川军英雄回家”,不少路人听说后,都主动让开道路,有的还拿出家里的干粮、水,递给老栓和袍哥。晚上宿营,袍哥就轮流守夜,给老栓搭好帐篷,把暖和的被子让给他,老栓腿伤发作,弟兄们就轮流背着他走,没人有一句怨言。 走了十几天,终于到了老栓的老家,村里人早就听说了消息,都站在村口迎接,看到老栓背着骨灰坛,身后跟着三千袍哥,都忍不住红了眼。老栓把爹和弟弟的骨灰埋在了老家的坡上,对着坟墓磕了几个头,哽咽着说“爹,弟弟,我们回家了”。张舵主带着弟兄们对着坟墓深深鞠了一躬,没多停留,就带着队伍默默离开了。 老栓站在坡上,看着袍哥队伍远去的背影,泪流满面。他知道,这些袍哥平日里混江湖,却有着最纯粹的家国情怀,有着最真的义气。川军出川,为的是保家卫国,袍哥相随,为的是敬英雄、重情义。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管是冲锋陷阵的士兵,还是行走江湖的袍哥,心里都装着家国,都有着中国人的血性。 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一言一行中,彰显着中国人的骨气与情义。英雄值得被铭记,这份跨越身份的敬意与守护,更值得被传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心怀家国的普通人,我们的民族才能在危难中挺立,才能生生不息。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