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

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郭沫若出生在1892年的四川乐山,从小接触传统书籍,1914年去日本留学,先学医,后来转到文学和历史。1921年在上海创建创造社,推动新文学,写出《女神》这样的诗集。回国后,他研究古文字,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分析社会制度变迁。1949年后,当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组织编纂通史,还主持甲骨文收集,上万片卜辞被整理,推动古文字标准化。郭沫若还参与青铜器研究,出版铭文专著,结合金文探讨周代社会结构。1950年代,他领导全国文物普查,强调多学科方法。在考古上,他主持殷墟发掘,分析礼器,对明清感兴趣,希望从陵墓找文献线索。 吴晗1909年生于浙江义乌,家穷但爱读书,1930年进清华大学历史系,尽管数学零分,但历史国文满分,被录取成胡适学生。大学时研究明代档案,写《胡惟庸党案考》,剖析明初政治事件。毕业留校教书,出版《朱元璋传》,详述从农民到皇帝的过程,关注制度和起义影响。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明清史,整理史料,如东厂锦衣卫运作。吴晗专注明代经济,考察赋税和土地政策,讨论纺织业等资本主义迹象。1949年后,任北京市副市长,负责文化遗迹,推动十三陵勘探。作为明史专家,他编纂丛书,在会议上交流,培养青年学者参与古籍工作。 郭沫若和吴晗在历史研究上合作,推动学科建设。郭沫若注重交叉,吴晗强调考订。两人对帝王陵有兴趣,郭沫若想找永乐大典残本,吴晗看重实物对政治史补充。1950年代初,他们参与北京历史管理,郭沫若组织会议讨论古墓价值。吴晗整理明史档案,推动学术出版。郭沫若翻译外国史书,吴晗分析明代制度变迁。两人均在期刊发文,郭沫若谈青铜时代,吴晗论皇室政治。他们的工作奠基新中国历史学,但对陵墓发掘的推动,导致后来问题。 1955年秋,郭沫若和吴晗向国务院报告,建议勘探明十三陵长陵,找文献线索。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墓,规模大,但入口难找,水位高,设备差,进度慢。次年春,转向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墓,在昌平天寿山下,结构已探明。1956年5月17日开工,考古队从宝城挖探沟,露出石条,确认隧道位置。沟向下挖,挖到碑石,上书指示金刚墙距离。横开深沟,清除层,露出金刚墙石块。钻孔爆破,清理通道,推开石门。 地宫显现,前殿空阔,墙壁汉白玉,地面金砖。中殿祭器,后殿三口楠木棺椁。抬棺盖,内朱翊钧遗体裹龙袍,金丝绣云龙,两侧皇后棺。空气进入,袍子颜色暗,纤维收缩,边缘剥落。丝织品腐蚀,皇后袍碎成粉。漆盒鼓泡,木雕变形,金属锈蚀。喷保护液,布料硬化。搬运中,楠木器丢失。遗骨暴露,无保存条件,焚烧。过程暴露技术缺,大量文物毁。 发掘从1956年到1958年,出土近3000件文物,丝织、漆器损毁严重。最初目标长陵失败,因技术限,转定陵。郭沫若希望找永乐大典,没实现。吴晗推动,因明史兴趣。打开地宫,空气变化破坏平衡,氧化反应快。龙袍金线氧化黑,织物碎裂。考古队缺乏恒温设备,无法止损。部分文物运出后,继续劣化。遗骨焚烧,断绝未来研究。事件显示准备不足,学界批评多。 定陵发掘暴露问题,空气湿度变,引起化学反应。丝织品遇氧水,纤维降解。漆器脱落,因温差。木器开裂,金属腐蚀。1957年,部分文物展出,已损。郭沫若现场视察,推动继续。吴晗协调资源,但技术跟不上。出土包括金冠玉器瓷器,部分保存好,但有机物毁多。焚烧遗骨,后成争议,学者指失科学机会。整个挖掘花两年,成本高,损失大。 定陵事件后,中国科学院报告中央,指出保护缺。1958年结束,出土物清理,运仓库分类。1961年,国务院条例,禁主动开帝王陵,除抢救。政策转原位保护。十三陵加强围护,设巡查队,防盗扰。文物修复展开,1959年定陵博物馆建,砖瓦建筑,陈列修复品。专家用稳定剂,固定丝织残片。金冠清洗,瓷器粘合。博物馆开放,观众观看明葬模型,推动教育。 1960年代,引进恒温设备,真空柜存纸质物。考古理念变,多学科合作,地质化学参与。1970年代,地面测绘,避免地下扰。出土资料促明史研究,分析工艺,推断手工业。博物馆扩,多媒体展示,讲解陪葬用途。政策影响深,文物法完善,强调科技准备。十三陵成重点,资金投入修缮。 郭沫若继续科学院工作,组织历史会议,编古籍,至1978年逝世北京。吴晗坚持明史,整理档案,推动出版,至1969年逝世北京。事件成转折,促文物研究所成,培养人才,引X光检测,确保项目安全。定陵教训,推动中国考古现代化,平衡发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