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联发上海首秀:高调拿地 低调定价,闽系房企的另一种打法

凤凰网房产上海讯上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任何一家房企而言,能在这里立足,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

房企之中,也有格局之分。有的天生贵胄,手持资本入场券,在黄金地段从容布局、大展宏图;也有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坚韧与谋略一路奋进,最终在上海这片热土闯出一片天地——从厦门走来的联发集团,正是后者中的典型代表。

来看一组最新动态。2025年11月27日,联发金海雲墅发布开盘喜报,首开106套房源中,叠墅产品售罄,小高层也去化超过8成。

这是联发在上海首个独立操盘的项目。从6月高溢价拿地,到11月火速开盘,只用了5个月。在当下外环以外的刚需市场,能取得这样的去化表现,已经相当不容易。

伴随着地产周期的起伏迭代,曾经代表着热血与激进的闽系房企,有的从时代浪潮中黯然退场,也有的逐渐敛起锋芒泯然于众人。但看看如今的联发,那股熟悉的“闽系拼劲”,似乎又回来了。

今天,凤凰网房产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联发这家房企,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看法。

01高起点,不同路

要说联发,就绕不开建发房产。二者同属厦门国企建发股份旗下,起点相近、血脉相连。

上世纪80年代厦门特区成立,两家肩负特区建设使命的企业相继诞生:建发集团的前身是“厦门建设发展公司”,联发则以“厦门经济特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起步,首任董事长更是由厦门原市长邹尔均亲自出任,起点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1997年,建发收购了联发;1998年,建发股份成功上市;到了2009年,建发股份通过股权调整,成为建发房产的大股东。至此,两家地产公司都并入了建发股份“供应链+房地产”的双主业版图。

不过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很长一段时间里,建发在一二线城市开疆拓土、凶猛拿地,而联发则把重心放在了湖北鄂州,以及广西的南宁、桂林、柳州这类三四线城市。土储结构与城市能级的差异,让联发慢慢掉了队,甚至被外界贴上建发股份“拖油瓶”的标签。

这份差距在业绩上看非常直观。根据建发股份2025年半年报,它的房地产业务整体归母净利润只有0.11亿元。其中,建发房产贡献了5.19亿元的正利润,而联发集团却亏了5.08亿元。一正一负,云泥之别。

(图源建发股份半年报)

02转身与进击:联发的突围战

业绩上的巨大反差,让联发的转型突围显得更加迫切。这场转型从市场布局、人事调整到组织架构,层层推进,能看出非常明确的进取心。

早在2017年,联发就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携手蓝城进军杭州;2022年,又和保利发展合作开拓上海市场,逐步向高能级城市靠拢。近两年,联发的拿地动作更加积极:2024年拿地金额123.4亿元,新增货值超200亿元。单在上海就连续落子——与象屿合作的曹路项目“金海汀雲台”实现五开五罄;联合新加坡丰隆斥资约90亿元拿下黄浦区新天地商住地块,两个项目的货值就超过160亿元。

2025年,联发更是高歌猛进:6月19日以46.6%溢价拿下深圳龙华民治地块,第二天又以41.7%溢价摘得上海曹路地块。据中指院数据,今年上半年联发以96亿元权益拿地金额位列行业第11位,在一二线城市的布局节奏明显加快。

拿地端的积极调整,背后是组织与人事的配套优化。今年2月,联发集团启动组织架构与人事洗牌。来自“建发系”的老将王文怀调任联发董事长,原董事长赵胜华改任总经理,并退出董事局。

(赵胜华,图源联发集团官微)

赵胜华的这次降职,显然与联发近年来的接连亏损密切相关。他生于1970年,自1992年加入建发,在联发体系内深耕30多年,2010年出任总经理,2016年升任董事长。

在他任内,联发营收从111.73亿元增至288.2亿元,增幅158%。然而同样是他任内,联发利润持续下滑,直至转亏。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1亿元、3.45亿元、0.72亿元、-20.1亿元、-5.08亿元。

人事调整同步伴随组织架构革新:联发撤销全部13个城市公司,重组为10个事业部,其中上海公司与杭州公司整合为沪杭事业部,由集团副总经理、杭州公司总经理孙涛兼任事业部总经理,上海公司的存在感进一步减弱。

架构理顺后,联发的操盘思路也明显升级:从过去以合作开发为主,到如今主动尝试独立操盘(如浦东曹路金海雲墅、青浦新城时光新澍),但也保留灵活策略——上海九批次土拍中,联发与象屿抱团报名青浦徐泾地块,最终没有激进出价,把地块拱手让给了宝业集团,溢价率5.17%。

03要规模,要股价,不要利润?

在持续亏损的背景下,联发的“绝地反击”收获了市场关注度,但也引发业内关于它“要规模、要股价,不要利润”的质疑。

这个矛盾,在刚刚开盘的金海雲墅项目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金海雲墅成交楼板价约3.4万元/㎡,叠加幼儿园、菜场、保障房等配建要求,实际可售住宅楼板价已接近4.5万元/㎡。按照行业普遍的成本测算逻辑,项目均价需达到7万元/㎡以上才能实现盈利,其中叠墅产品更是要突破8万元/㎡。

但联发给出的首开价仅为6.88万元/㎡,即便已是区域新房价格天花板,但仍然低于理论盈利线。11月27日正式开盘当天,项目还推出最高27万元的购房折扣,可以看出这家房企对当下市场认知是清晰的,而且反应也足够灵敏。

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按照行业常规,开发商公布的开盘数据往往存在1-2成的水分,金海雲墅“首开去化超8成”的成绩,实际有效去化大概在5-6成。面对整盘368套的货量,金海雲墅后续去化压力并没有完全解除。

更值得注意的是,金海雲墅在产品上还有短板:项目临近金海高架,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噪音干扰;作为新规过渡期的产品,它的设计却有点“过时”,112㎡户型的飘窗不能拆,看过样板间的客户大多反映“有点局促”,而同期周边的其他楼盘,早就在设计上玩出了新花样,部分楼盘的赠送面积甚至比新规实施后的产品还多。

除了产品本身,联发在品牌和团队上也得加把劲:除厦门大本营外,对外长期靠合作开发为主,导致它没有成熟的独立产品线,楼盘命名也没形成体系,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号召力还有提升空间;上海公司由孙涛掌舵,团队主要成员由杭州和厦门公司迁移过来,在适应上海本地市场的口味上,多少会有点“水土不服”。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后续销售,未来如果想通过涨价增加利润,面临的难度估计不小。

(联发拟建项目,图源建发股份财报)

业内分析指出,联发此前的业绩压力,核心问题在于布局出了问题:太依赖三四线城市,抗风险能力弱;加上投资决策、产品定位和成本控制上的一些不足,导致竞争力下降。

而现在的高调拿地,本质上是一场“换仓求生”——不惜成本挤进一二线城市,试图扭转土地储备的劣势。但这么做的风险也很明显:如果后面房子卖得不够快,或者产品溢价能力不够,利润压力只会更大。

写在最后:

从携手同行到独立操盘,从深耕三四线到重仓一二线,联发的转身,几乎是整个行业寻找出路的一个缩影。然而,战略的转向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落地。

金海雲墅“高拿地、低定价”的无奈,揭示了其规模诉求与利润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产品设计上的“老派”与品牌认知的模糊,则是其必须补上的功课。这场不惜代价的“换仓”行动,看似解决了土储能级的问题,但成本的高企与市场的挑剔,共同构成了下一场更严峻的大考。

联发的故事,早已不是单个企业的挣扎,而是整个行业在周期中寻找新平衡点的缩影。它的进击,是一场关于生存的豪赌,其结局将不仅仅取决于勇气,更取决于在极限压力下,对产品、成本与市场的精准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