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51年王树声重回大别山,挖出红军20年前埋下的宝贝,众人见后落泪 那是一堆锈迹斑

51年王树声重回大别山,挖出红军20年前埋下的宝贝,众人见后落泪 那是一堆锈迹斑斑、已经严重腐蚀的金属架子。 有的地方已经烂穿了,露出里面的骨架;那个曾经可能很威风的发动机,现在就像个被压扁的铁疙瘩;机翼上的帆布早就烂光了,只剩下扭曲的龙骨。 年轻战士们面面相觑,心想首长费这么大劲,就为了挖这堆破铜烂铁? 可就在这时候,大家看到身经百战、流血不流泪的王树声将军,竟蹲在那堆废铁旁,伸出手颤抖着抚摸那冰冷的残骸,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老乡们不解,王树声更咽着说了一句:“这是咱们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啊!它是‘列宁号’!” 那是1930年2月,国民党那边有位叫龙文光的飞行员,开着一架美制“柯塞”式侦察机从汉口飞往河南。这哥们儿履历吓人:黄埔三期毕业,公派苏联学过航空,妥妥的那个年代的“海归”技术大拿。 结果飞到大别山上空,大雾弥漫,油料耗尽,龙文光只能硬着头皮迫降。 他落地的地儿正好是红军的根据地,罗山县宣化店。 飞机刚停稳,周围就冲上来一群拿着红缨枪、大刀片子的赤卫队员。龙文光当时估计心都凉了,觉得自己这回肯定得交代在这儿。 但他没死。徐向前元帅和王树声极具战略眼光。他们知道,在这个还在用大刀长矛的年代,这架飞机和这个飞行员,比一个师的装备都值钱。 徐向前亲自找龙文光谈话,咱们不搞威逼利诱那一套,就摆事实、讲道理。龙文光本来就是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在国民党军队里看多了贪污腐败、派系倾轧,早就不爽了。到了红军这儿,看到官兵一致、军民一家,那种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没过多久,龙文光做出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决定:加入红军。为了明志,他甚至把名字改成了“龙赤光”。 红军有了飞机,但也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没油、没弹、没地勤。 没机场?几千军民一起上,硬是用锄头铲平了一块沙石滩,铺上鹅卵石,搞出了两个简易机场。 没汽油?咱们通过地下交通线,甚至通过俘虏的国民党军阀岳维峻的关系,从武汉搞来了几千公斤汽油。 最绝的是“轰炸”。那架“柯塞”式飞机虽然能挂弹,但红军哪有正经航空炸弹? 把迫击炮弹或者是手榴弹绑上,到了敌人头顶上,直接往下扔! 1931年的黄安战役,是“列宁号”的高光时刻。当这架刷着红五星的飞机出现在国民党守军头顶时,敌人的心态直接崩了。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那群“泥腿子”怎么会有空军? 龙文光开着飞机,咱们的战友在后座往下扔炸弹、撒传单。虽然准头全靠手感,但威慑力太强了。国民党守军以为红军主力大反攻,军心大乱,黄安城就这么被拿下来了。 那时候的龙文光,是根据地的“大熊猫”,大家都把他当宝贝供着。 然而,现实往往比故事更残酷。 1932年,蒋介石调集重兵搞第四次“围剿”。敌众我寡,红四方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这一走,就是千里行军,山高路远。 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徐向前和王树声面前:“列宁号”怎么办? 带着走?根本不可能。那时候连重炮都得炸了或者埋了,更别说这么个娇贵的大家伙。而且那时候也没有制空权,飞起来就是活靶子。 留给敌人?那是资敌,绝对不行。 最后,指挥部做出了一个极其痛苦的决定:拆解、掩埋。 那个晚上,大别山的风估计都很冷。龙文光看着自己亲手维护、并肩作战的“老伙计”,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战士们一边抹眼泪,一边把飞机大卸八块。机翼拆下来,发动机卸下来,抹上黄油,包上油布,小心翼翼地放进大坑里。 埋土的时候,王树声在旁边看着,心里默默发誓:等革命胜利了,咱们一定回来把你接走!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20年。更没人想到,那个曾经驾驶它翱翔蓝天的飞行员,再也没能等到那一天。 龙文光的结局,是这个故事里最让人意难平的部分。 部队转移后,龙文光因为某种原因留了下来。但他那张脸太好认了,国民党特务早就盯上他了。 不久后,龙文光在汉口被捕。 国民党高层欣喜若狂。对他们来说,抓住龙文光,比消灭一个团的红军还有宣传价值。这可是“反叛”的黄埔精英啊! 他们用尽了手段,高官厚禄、严刑拷打,想让龙文光“悔过”,想让他哪怕说一句红军的坏话。 但是,这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飞行员,骨头却比钢铁还硬。 他留给国民党审讯人员的只有一句话:“我为人民飞行,死而无憾。” 1933年8月,国民党在无奈和恼怒中,将龙文光杀害于武昌。那年,他才34岁。 他死的时候,国民党刻意封锁消息,试图抹去他存在过的痕迹。 直到1951年,王树声的那一铲子,才把这段尘封的忠诚重新挖了出来。 看着坑里那些锈成渣的残骸,在场的解放军战士们哭成一片。他们哭的不仅仅是那一架可惜了的飞机,更是那位为了理想献出生命的飞行员战友。 这堆废铁后来被运到了北京。虽然技术人员想尽办法修复,但因为腐蚀太严重,实在没法复原。后来,中国航空博物馆按照1:1的比例,重新复制了一架“列宁号”,把那些挖出来的部分残骸镶嵌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