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公元228年,曹睿收到一封密函,原来是姑姑告自己丈夫的密,脸色一沉,将姑父召来臭

公元228年,曹睿收到一封密函,原来是姑姑告自己丈夫的密,脸色一沉,将姑父召来臭骂:“你欺负朕的姑姑,还敢谋反,不嘎你都对不起曹家。” 而这场看似普通的家务事,差点让夏侯楙人头落地,也揭开了曹魏皇室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纠葛。 其实要理解这场风波,得从这场婚事的由来说起。 这个清河公主是曹操长女,生母是早逝的刘夫人。 而曹操对她格外疼爱,一心想为她找个好归宿。 最初,曹操看中了才子丁仪。 这人文采出众,是当时有名的才子。 但就在婚事将定之际,曹丕却提出了异议。 曹丕对曹操说:“女人都看重男子相貌,丁仪才华虽好,但眼睛太小。不如将姐姐嫁给夏侯楙,这样既能亲上加亲,也更般配。” 其实曹丕的真实想法是:夏侯楙是夏侯惇之子,而夏侯家与曹家关系密切。 想通过这门亲事,可以巩固自己的势力,对抗弟弟曹植一派。 当时曹老板也采纳了这个建议。 后来当他亲自见到丁仪,领略其才华后,不禁后悔莫及:“丁仪如此有才,就算眼睛瞎了也该把女儿嫁给他,都怪曹丕误导了我!” 但这桩婚事已定,清河公主便嫁给了夏侯楙。 其实这场婚姻,从开始就充满了政治算计,为日后矛盾埋下了伏笔。 婚后,夏侯楙被委以重任。 而在曹丕即位后,任命他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驻守长安。 夏侯楙在长安一待就是八年。 这期间,他与清河公主长期分居,感情逐渐淡漠。 在远离妻子的日子里,夏侯楙开始沉迷享乐,《魏略》记载他“多蓄伎妾”,生活日渐放纵。 当这个消息传到洛阳,清河公主那叫一个气。 咋说他也是个公主,还比不上那些个庸脂俗粉?这是在侮辱她。 而更让公主难以接受的是,夏侯楙还严管自己的两个弟弟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 这两人是典型的纨绔子弟,仗着家世胡作非为,地方官员都敢怒不敢言。 夏侯楙对弟弟们的不法行为严厉斥责,甚至威胁要将他们送官治罪。 于是兄弟二人因此对长兄怀恨在心。 一边是丈夫的背叛,一边是小叔子的挑拨,清河公主心中的怨气越来越重。 就这样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祁山,曹魏震动。 而曹睿深知夏侯楙不擅长军事,于是将其调回洛阳,改任尚书。 夏侯楙回京后,与家人接触更多,矛盾也随之激化。 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见报复机会来了,便勾结嫂子清河公主,合谋诬告夏侯楙谋反。 三人各怀心思:公主出于嫉妒和报复,两个弟弟则想除掉管束自己的兄长。 他们编写密信,由清河公主亲自呈递给曹睿。 在信中列举了夏侯楙多条罪状,最致命的就是“谋反”。 曹睿看到姑姑的控告,勃然大怒。 在加之他刚经历诸葛亮北伐的压力,对任何不忠行为都异常敏感。 更深的背景是:夏侯楙与曹丕关系密切,而曹睿对父亲冷待生母甄氏一直心怀芥蒂。 也是这种复杂情绪也影响了他的判断。 夏侯楙被紧急召入宫中时,还不知大祸临头。 曹睿当面痛斥,甚至动了杀心。 就在夏侯楙命悬一线之际,长水校尉段默站出来说话了。 段默冷静地分析道:“这一定是清河公主与夏侯楙不和,出于诬陷。再说,夏侯惇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处置其子必须慎重。” 他进一步指出:仅凭一封信和一个妇人的说辞,就处决三代老臣,既不合情理,也不合法度。 这番话点醒了曹睿。 于是他从愤怒中冷静下来,下令彻底调查。 调查结果很快水落石出:诬告信确实由夏侯楙的弟弟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编写,清河公主参与其中。 面对质问,夏侯楙指天立誓自己清白;而公主和两个小叔子则言语支吾,破绽百出。 真相大白后,曹睿恢复了夏侯楙的职务。 但这场闹剧的参与者,因是皇室家事,并未受到重罚。 经过这场风波,夏侯楙与家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他对兄弟和妻子失去信任,转而专心经营自己的商业利益。 而夏侯子臧和夏侯子江在阴谋败露后,不得不收敛行为,仰仗兄长生活。 最悲惨的是清河公主。 她不仅永远失去了丈夫的感情,余生也只能在孤独中度过。 一场诬告,换来了形同陌路的夫妻关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夏侯楙虽然被诬告,但其本人也并非无可指责。 而且他在长安期间的放纵行为,是夫妻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这场家庭纠纷,没有真正的赢家。 228年的这场诬告风波,表面是家庭纠纷,背后却折射出曹魏政治的复杂性。 夏侯楙的遭遇提醒我们:历史从不简单。 婚姻捆绑着利益,亲情掺杂着算计。 在权力面前,就连皇帝的女儿和名将之子,也难逃命运的捉弄。 但值得玩味的是,这场风波过后,夏侯楙得以善终, 而曹魏政权最终落入司马家族之手。 或许,个人的恩怨,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浪花。塌 权力与亲情的天平上,放错的砝码足以颠覆一个王朝。 而曹睿在暴怒中恢复的理智,无意间为魏国续命数十年。 主要信源:(《三国志》《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