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98%出口商品卖给中国,都是什么商品?说句你们不敢信的,它出口的很多商品,普通人估计用不到!中国出口商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辽宁丹东的老王在鸭绿江边做了15年边境贸易,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朝鲜来的货柜,拆开全是‘工业家底’,老百姓日常见不着多少。”他的仓库就在江边码头不远处,常年堆着成袋的黑色矿石、捆扎整齐的纤维原料,还有密封在木箱里的精密零件,这些都是从朝鲜新义州通过货运船运过来的,占了他每年进货量的八成以上。老王还记得2018年第一次接朝鲜无烟煤的订单,货车司机打开车厢时,他伸手摸了摸那些颗粒均匀的煤炭,手上居然没沾多少灰,“这种煤热量高、烟量小,国内钢厂和化工厂抢着要,普通人家里烧暖气根本用不上”。 朝鲜出口中国的商品里,矿产资源占了近六成份额,这和它的地理禀赋密切相关。该国储有丰富的无烟煤、铁矿石、菱镁矿,这些资源埋藏浅、品质优,但受限于本土加工技术和设备,很难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老王说,他经手的朝鲜铁矿石含铁量普遍在65%以上,运到中国鞍山、本溪的钢厂后,直接就能进入高炉冶炼,省去了不少选矿成本。还有菱镁矿,这种用于生产耐火材料的关键原料,朝鲜出口量常年稳居世界前列,中国的钢铁、水泥企业几乎都依赖进口,可普通人这辈子可能都不知道“菱镁矿”到底是个啥。 除了矿产,农产品及加工品也是出口主力,但同样多是“非民用终端产品”。丹东口岸每年秋季都会迎来朝鲜荞麦的集中到货,这些颗粒饱满的荞麦很少直接流入超市,大部分被食品加工厂收购,用来生产出口日韩的荞麦面、荞麦枕芯。老王曾经帮一家山东企业代购过朝鲜松子,那些带着深山气息的松子没有经过炒制加工,外壳带着自然的褐色,运到国内后要经过筛选、烘烤、调味,才能变成货架上的零食。还有朝鲜的海带,因为海域污染少,肉质肥厚,出口到中国后多被用于餐饮行业的汤底和食品加工,普通人很少会直接购买原料。 更让人意外的是工业半成品,这部分商品占比虽不算最高,却最能体现中朝贸易的互补性。朝鲜的化纤工业基础扎实,生产的涤纶短纤、锦纶切片等原料,运到中国后会被纺织企业制成布料、服装辅料,甚至是汽车内饰的纤维材料。老王见过最特殊的订单是朝鲜产的电子元件,那些体积小巧的电阻、电容,精度虽然比不上欧美产品,但胜在价格低廉、稳定性强,多用于小型家电和工业控制设备的生产。“这些东西拆开家电可能能看到,但没人会特意去买个电阻回家用”,老王笑着说,这种“隐形贸易”才是中朝合作的核心,看似和普通人无关,却悄悄融入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朝鲜98%的出口都指向中国?地理距离是重要原因,丹东到新义州的货运船只要40分钟就能抵达,物流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更关键的是经济互补性,中国有庞大的制造业需求和加工能力,能消化朝鲜的初级产品;而朝鲜需要通过出口获取外汇,购买急需的能源、机械和民生物资。老王记得疫情期间,边境贸易一度暂停,他仓库里的朝鲜无烟煤断供,不少合作的化工厂都来找他紧急调货,这也能看出这种贸易关系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中朝贸易的本质,是资源与市场的精准匹配。朝鲜的出口商品看似“普通人用不到”,却牢牢卡住了中国部分产业的供应链,而中国的进口也为朝鲜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合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却在日复一日的货柜往来中,维系着两国经济的紧密联系。我们不必纠结于“为什么买这些用不到的东西”,因为国家间的贸易从来都不是以“普通人是否使用”为标准,而是以产业需求和长远利益为导向。 铭记这种互补合作的价值,才能看懂国家间贸易的深层逻辑。中朝贸易的稳定发展,不仅惠及两国产业,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搭建起了互利共赢的桥梁。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