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给了上大学的女儿,并且说:“如果连生活费这点钱都计划不好,那还学什么财务管理?” 女儿当时正在收拾行李箱,听到这话愣了一下,抬头看我的眼神里有点惊讶。她手里还攥着刚买的笔记本,上面列着开学要带的东西。我把银行卡放在她书桌上,金属卡片和桌面碰撞出清脆的响声。她嗯了一声,把银行卡塞进钱包,没再多问。 开学头一个月,女儿过得挺潇洒。同宿舍三个姑娘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凑一起就爱琢磨去哪儿吃。今天校门口的麻辣烫,明天商场里的烤肉,周末还约着看了场电影。她觉得一年生活费呢,这点开销不算啥,每次付钱眼睛都不眨。月底查银行卡余额,数字掉得比她想象中快,心里咯噔一下,但嘴上跟自己说:“刚开学嘛,熟悉环境总得花点钱。” 第二个月就有点不对劲了。社团招新,她报了个街舞社,会费一百五;室友小林生日,宿舍凑钱买蛋糕加聚餐AA,又出去三百多。有天晚上断电,宿管阿姨在群里通知要交水电费,她才想起这茬——以前在家哪用自己操心这个?交完水电费,她对着手机银行APP里的数字发呆,突然想起我当时说的“财务管理”,脸有点热。 周末没课,她翻出刚开学时列行李的那个笔记本,在后面画了个表格,开始记账。日期、项目、金额,一笔一笔写。写着写着发现问题:光是每天下午那杯奶茶,一周就得六十多;还有路边摊的烤淀粉肠,三天两头买,一个月下来也小一百。她拍了下脑门,合着钱都花在这些“零碎”上了。 从那天起,她把奶茶戒了,改成自己泡花茶;路过烤肠摊,闻着香味咽咽口水,转头去食堂买个茶叶蛋。双十一前,室友们都在加购物车,她看中一套护肤品,原价三百多,纠结半天,没直接买,蹲了三天直播间,抢了张满减券,最后二百六拿下,省的钱够吃一周食堂。 十二月初她感冒了,校医院开了药,医保报销后自费才二十多。她拿着收据回宿舍,心里踏实——还好没把钱都花光,不然生病都得借钱。晚上记账时,她数了数余额,居然还剩小四千。离放寒假还有一个多月,怎么算都够花了。 前几天她给我打电话,语气里带着点小得意:“爸,我这学期生活费还剩不少呢,下学期开学都不用你再打钱。”我故意逗她:“哦?看来财务管理入门了?”她在那头笑:“那可不,现在买瓶酱油都得对比三家超市的价格。对了,我还存了五百块,准备暑假给你买个父亲节礼物。” 我听着电话里她叽叽喳喳说怎么记账、怎么砍价,突然觉得,当初把一年生活费一次给她,还真没做错。孩子嘛,总得自己摔打摔打,才知道钱该怎么花,日子该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