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还在用竹脚手架?不是守旧,是这4个原因 提到脚手架,大家第一反应都是钢铁架,但香港街头至今还满是竹制脚手架,甚至成了城市特色。别以为这是“守旧”,背后全是贴合本地的现实考量,看完你就懂了: 1、成本+效率双在线,省钱又省时:竹材大多从广东运过来,价格便宜到离谱——搭建竹脚手架的材料+施工费,才是金属架的一半!而且用完直接处理,不用花香港寸土寸金的仓储费。更关键的是搭建速度,竹架是钢架的6倍,拆除快12倍,还能徒手扛着走,窄街小巷、不规则楼体都能适配,压根不用大型机械帮忙,太灵活了。 2、适配香港环境,抗台风还不挑路:香港台风季频繁,竹子韧性超强,遇到大风能轻微晃动卸力,反而比硬邦邦的金属架更抗造,不容易断裂。再看香港老城区,楼挨楼、街超窄,金属架要靠机械搬运,根本转不开身;而竹子能现场裁切,随便什么建筑弧度都能贴合,这适配度金属架真比不了。 3、非遗+行业生态,哪能说换就换:竹棚搭建可是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光盖楼能用,传统戏棚、节庆搭建都离不开它。而且全港有几千名搭棚工匠,还有专门的“搭棚协会”传承技艺,形成了成熟的行业体系。要是突然禁用,这些工匠的生计怎么办?行业惯性+非遗传承,让替代没那么容易。 4、政策渐进转型,不搞“一刀切”:其实香港也在慢慢推进改革,2023年就要求新工程至少一半用金属棚架,2024年还更新了竹棚安全守则。但考虑到私营旧楼维修等场景的特殊性,还有工匠转型需要时间,政策没全面覆盖,也没强制禁用,所以竹脚手架还能在街头看到。 只能说,香港的竹脚手架不是“落后”,而是结合成本、环境、文化的最优解,这种“因地制宜”的选择,反而成了独一份的城市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