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战略思想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始终是最高境界,古代中原王朝对待周边势力,多采用“羁縻怀柔”之策。 通过文化影响和经济整合来建立秩序,而非一味武力征服,这种传统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安全观,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消灭对手,而在于营造持久稳定的发展环境。 具体到中日关系,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选择的是将日本纳入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发展网络。 通过建立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日本长期位居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之列),让日本各界切身感受到:与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共存共荣,才最符合其根本利益。 这种通过深度融合实现相互依存的做法,其战略价值远超简单的军事对抗。 将中国的战略选择简单归因于“善良”,实则是忽视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在主权平等已成国际共识的今天,任何“灭亡他国”的言论不仅违背《联合国宪章》精神,更会彻底破坏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发展环境。 中国的“克制”本质上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自信,当一国能够在经济规模、科技创新、国际规则制定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时,单纯的军事征服就成为了最不经济的选项。 中国加强国防建设,首要目标是维护核心利益、保障发展安全,而非追求领土扩张,这种以实力为后盾的克制,恰恰体现了成熟大国的战略定力。 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关系早已超越“零和博弈”,中日之间既存在地缘政治竞争,又在气候变化、供应链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 中国的对日战略,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让“对抗双输、合作共赢”成为现实选择的制度环境。 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中国正在打造日本难以割舍的区域经济生态,这种通过制度性安排实现的深度融合,其稳定性和持续性,远非一时的军事优势可比。 讨论“是否应该灭亡日本”这个话题本身,就反映了部分公众认知与现代国际政治现实之间的脱节,在我看来,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更新认知: 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灭亡”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现实中既不可行,更不理智。 这种极端行为将引发全球性灾难,导致所有参与者共同受损,现代大国竞争的主战场早已从攻城略地,转向规则制定权、技术标准权和话语权的争夺。 评判一国战略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其能否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多边合作、参与全球治理,正在构建全新的发展空间。 将战略重心放在虚构的“灭亡”计划上,无异于舍本逐末。 最后,真正的战略智慧在于把握“刚柔并济”的艺术,在核心利益上坚定不移,在策略层面保持灵活,这种区别对待的思维方式,恰恰体现了中国战略传统的精髓。 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其标志不是能够消灭多少对手,而是能够构建多少合作、创造多少机遇、赢得多少真心认同。 当我们能够超越“征服-被征服”的二元对立思维,转而从体系构建、规则塑造、共同发展的角度思考战略问题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深度与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