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这世上有一种赌局,不管是赢是输,庄家都要把自己赔得精光,但那个名为让·德·米里拜尔的法国老头,却乐此不疲地把身家性命全押上了。 我们惯常理解的“贵族”,大抵是生在巴黎,长在庄园,家族徽章擦得锃亮,祖辈还是空军上将的那种气派。 米里拜尔也就是这种出身,1930年含着金汤匙落地,甚至还在诺曼底登陆的炮火里走过一遭,代价是震聋了半只耳朵。 但他那个装满了红酒和封地的人生剧本,在走过50多个国家后被他一把撕碎。 1976年,他像是突然却又早已注定般,一头扎进了当时的西安。 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是什么样?学校外语系穷得只有讲台和粉笔。这个法国人干了件让周围人咂舌的事:他居然嫌自己的薪水烫手。 每个月折合一百多块人民币的工资,他申请停发,反手就掏空积蓄托人从香港像蚂蚁搬家一样,扛回来十几台三洋录音机和昂贵的电视,光是那些死沉的法语教材运费,都比书本身的价码高。 为了给学生磨耳朵,他的钱变成了设备,而他自己,就啃了四年的馒头咸菜,在那间不足20平米的破旧小屋里,只有一件穿到洗无可洗的蓝布衫。 但这仅仅是“小赌”。真正让他“梭哈”所有筹码的,是在1981年。 为了送那批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欠着粮票的拔尖学生去法国深造,米里拜尔把他在巴黎那套安身立命的祖宅公寓给抵押了。 十万法郎的保证金,在他眼里只是一张通向未来的门票。因为担心学生在国外吃苦,他每个月还要硬挤出200法郎寄过去贴补。 若是换做别人,做慈善也就图个名,或者图个心里舒坦。但他是个“狠人”,他在挑选资助对象时,把政治成分抛诸脑后,只盯着成绩单和贫困证明。 而在那张简陋的A4纸协议上,他用法文敲定了一条霸王条款:学成后必须回中国,谁要是想赖在国外享福,双倍赔偿机票。 有人不理解,甚至在他去法国大使馆一家家敲门、用老脸刷人情帮学生把拒签改成过签时,还有人觉得这老头是不是疯了。 但他手里始终攥着那个用了40年的破皮包,里面装着70多份按了红手印的承诺书。哪怕皮包拉链齿都掉光了,皮面裂成了枯树皮,他也没舍得换,因为那是他的“底牌”。 这个在二战战场没当逃兵的男人,在生意场上也是个可怕的操盘手。他常说自己看惯了欧洲的富庶和非洲的赤贫,唯独在中国,看到了一种只有读书人眼里才有的光。他赌的,就是这股能让穷孩子翻盘的劲头。 四十年弹指一挥,赌局开奖。 那些拿着他卖房款出国的7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违约,全部如期归巢。如今的他们,分散在外交大楼的谈判桌上、高校的讲台后、还有援非医疗队的帐篷里,甚至把中医针灸带进了巴黎的公立医院。 这些人成了国家的栋梁,而那个下注的老人,到了晚年只能在那把轮椅上,抖着帕金森综合症的手,摩挲那个装着承诺书的旧皮包。 2016年的冬天,他没给亲属留下一分钱遗产,甚至连最后的驱壳都算计好了——遗体捐给了西安的医学院,最后一把骨灰撒在了校园的银杏树下。 法国方面想接这位曾在大战中服役的老兵魂归荣军院,那是至高的荣誉,但被他的“孩子们”拦下了。他们知道,老头早就在遗嘱里说了:“哪儿都不去,这儿就是家。” 直到闭眼,陪伴他的只有一个用来给学生校准发音的旧闹钟。 米里拜尔没有成立基金会,没有哪怕一张拿得出手的官方宣传照,他用一张嘴、两条腿和所有的家底,换来了70多段被改写的中国人生。 在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豪赌里,他把自己输得一干二净,连骨头都埋进了异国泥土,但他无疑赢到了最大。 信息来源:被称为“中国好人”的洋教授—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