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老公是广西梧州人,这个地方,不太发达,从我2011年嫁过去,那边的生活水平就比我

老公是广西梧州人,这个地方,不太发达,从我2011年嫁过去,那边的生活水平就比我们广东落后个十年,如今十年过去了,生活水平依然没有提高。我认真察觉了一下他们那边整体落后的一个原因,(虽然也是富裕人家)一是他们那边的人不太愿意外出打工,特别是成了家后的无论男或女,他们宁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咸菜配白粥也要孩子老婆热炕头。 去年参加当地一场婚宴,八仙桌上摆的不是盘子,是清一色的白瓷小碗——扣肉切得像麻将块,青菜刚盖住碗底,每样菜夹一筷子就见了底。礼金登记本上,红笔写的数字却比这桌菜钱高出近三倍,同桌的广东亲戚撇撇嘴:“这酒席办得也太寒碜了。” 你说这礼金收得比菜价高,到底是抠门还是另一种活法? 后来跟嫁到桂平农村的初中同学打电话,她听完咯咯笑:“你以为人家图那点钱?前阵子她小叔子盖房,凑不够十万,就靠这场婚宴‘借’到了——张家随两百,李家随三百,用‘人情’当借条,拿‘脸面’做抵押。” 这让我想起刚嫁过来时,邻居阿强哥拒绝东莞电子厂的招工,蹲在门槛上编竹筐:“出去挣五千,孩子发烧了摸不着,老婆哭了抱不到,挣来的票子能暖被窝?” 两种生存逻辑在这里撞得叮当作响。我们广东人信奉“好日子是闯出来的”,表哥十五岁去深圳工地,现在开了装修公司,家里的冰箱永远塞满海鲜;梧州这边却认“守着比挣着重要”,阿强哥的竹筐编得再好,也只在本村卖,挣的钱刚够买米。 但这种“互助”也有绷不住的时候。村东头的阿梅,前年嫁女儿办了酒,去年孙子满月又办,今年给老公过四十岁还摆了三桌,最近她家办事,随礼的人礼金从三百降到了五十,有人干脆找借口不来了。 钱在熟人圈子里转来转去,就像一潭不流动的水——没人愿意离开“热炕头”的安稳,去外面找新的河道,整个村子的经济自然原地踏步。 十年过去,广东的表哥换了新车,梧州的阿强哥还在编竹筐,锅里的咸菜白粥换成了腊肉饭,可村里的泥泞路,还是当年我嫁过来时的样子。 或许就像阿强嫂说的:“暖炕头是舒服,可总守着,炕会凉,心也会慌——毕竟日子不是靠‘在一起’就能过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