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食堂“焕新”舌尖“安心”——黄石校园餐整治的攻坚答卷

“孩子在学校吃得安全吗?伙食费是不是真的用在食材上?”这是万千家长心中最牵挂的事。

针对校园餐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经费使用不透明、供餐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今年以来,黄石市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打响专项整治“突击战”,通过部门联动、科技赋能、社会共治等多重举措,为全市中小学生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让家长们吃下“定心丸”。

多维发力构建全方位整治体系

校园餐整治不是单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协同的“大合唱”。黄石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纪委监委与教育部门双牵头的工作专班,市场监管、公安、财政等七部门每周碰头会商,开展联合检查10余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整治格局。“以前监管可能存在漏洞,现在多部门联手,从食材采购到经费使用,每个环节都有人盯、有人管。”黄石市学校安全和后勤保障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大冶市尹家湖小学后厨,24小时值守的AI摄像头是一道“安全闸”。“如果捕捉到有害生物、操作不规范或着装不规范的情况,系统会立即预警并推送到管理人员手机。”该校司务长吴畏指着屏幕上的实时画面说。

大冶市尹家湖小学是黄石全面推进“数字食堂”规范升级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已经实现省-市-县-校四级数据互联。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食材采购价格、检测报告,后厨情况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实时可见;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实时监控经费收支、食材消耗,系统自动预警异常情况。截至目前,全市通过“数字食堂”平台已督促整改预警问题1004个,让校园餐管理全程可溯、全程可控。

与此同时,专项整治重拳出击。纪检监察机关严查截留挪用膳食经费、插手食材招标等违纪违法问题,确保存量案件年底前办结率超90%;市场监管部门严打劣质食材供应、食品安全违规行为,落实“处罚到人”;公安部门重拳打击围标串标、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犯罪行为,让违法者无处遁形。12345热线、信访平台等投诉渠道全面畅通,所有线索逐件核查、限时整改,切实回应群众关切。

创新破局破解痛点的特色解法

鸡柳、玉米粒、土豆炒肉……11月13日,黄石市广场路英才学校组织家长代表走进学校参与配餐,可口的饭菜让大家点头称道。除了饭菜外,还给学生安排了牛奶和香蕉。

全民监督让校园餐更透明。全市315所中小学全部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家长每月至少参与1次食堂监督活动,累计陪餐超1.24万人次。“家长开放日”上,“两代表一委员”、媒体记者和家长代表走进后厨,查看食材清洗、烹饪过程,提出改进建议,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成为校园餐的“监督员”。

“以前学校食堂规模小,食材采购成本高,菜品也单一。现在集中供餐后,菜品种类多了,味道也好,孩子吃得更开心了。”阳新县龙港镇一位学生家长满意地说。针对当地20所小规模学校单独设食堂成本高、质量难保障的问题,黄石创新推出“区域式集中自营供餐”模式,投入130余万元选定梧塘小学作为集中供餐点,统一采购、制作、配送,辐射周边19所学校。

这一创新举措效果显著,不仅让小规模学校学生吃上了营养均衡的“放心餐”,还推动全市校外集中供餐学校从45所减少至18所,下降幅度达60%。

此外,黄石还精选11所学校打造示范食堂样板,从设施建设、营养搭配、管理规范等方面树立标杆,通过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校园餐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成效亮眼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经过数月集中攻坚,黄石校园餐整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全市大宗食材集中采购覆盖率达96.6%,伙食费“入口率”提升至78.4%,意味着更多伙食费直接用于食材采购,学生吃得更实在;1-9月,12345热线相关投诉率同比下降28%,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硬件设施的升级让师生就餐环境焕然一新。全市投入45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13所,新增餐位4200余个,宽敞明亮的食堂、整洁的餐桌椅,让学生们就餐更舒心。部分学校还下调了单餐价格,实现“质升价降”,让家长切实感受到整治带来的实惠。

食品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累计开展食材、餐饮具抽检500余批次,全年未发生一起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现在孩子回家经常说学校的饭菜好吃,我们也放心让他在学校吃。”一位初三学生家长说。

如今,黄石校园餐管理已从集中整治逐步转向常态监管,“数字食堂”常态化应用、经费公示、家长监督等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未来,黄石将持续巩固整治成果,让校园餐更安全、更营养、更实惠,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记者阮瑞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