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你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真正的撤侨,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全是命。 很多人平时习惯了安稳的日子,总觉得身后有个强大的祖国撑着,不管走到哪,遇到什么麻烦,最后都会有“超级英雄”出现帮你收拾残局。 可真把这种心态带进地缘冲突的极端情况里,那就像在赌桌上把自己身家性命全押上了,很多人把在海外的七十万同胞想成必须撤回的亲人,但在残酷的战争博弈里,他们可能只是对手手里的一张底牌,关键时刻绝不会轻易放手。 不少人还拿利比亚、也门那种撤侨行动作参考,觉得那才是标准做法,其实这是个大误区。 当时中国以强力第三方身份进入局势,也就是所谓的“面子局”,各方哪怕打起来,看见五星红旗都得掂量掂量,所以民用飞机、邮轮、军舰能顺利接应。 可要是换成直接对峙,角色立刻就不一样了,那时,海面上每一条航道都布满致命威胁,你指望派战舰去东京湾救人?这是对现代海战逻辑的无知,也对局势不负责任。 再看看手里的筹码,如果到了最坏情况,对手的非对称手段其实不多,但这些滞留的同胞和技术人员,就成了最现成的资源。 战争一开始,他们不再只是“平民”,在总体战逻辑下,会立刻成为牵制力量,别指望“文明底线”或“国际法”能保护他们,历史告诉我们,那是血淋淋的经验。 为了拖延进攻,敌方完全可以把同胞散布在兵工厂、雷达站或重要基地附近,救援部队即使有心硬闯,也会因投鼠忌器而无从下手。 就算没有人质挟持这么极端,光是封锁港口、道路这一手,就能切断一切侥幸,历史上为了海上封锁,连重要贸易港口都敢一口气关好几个,不管是英美商船还是其他,都拒之门外。 近一点看越南,当年海岸线封死时,几乎连一只苍蝇都出不去,现代社会的管控能力只会更强。 回顾公共卫生危机初期,即便是拥有长期居留资格的人,也得层层审批才能入境,寸步难行,这说明,一个高度组织化、国土狭小的社会,一旦转入战时体制,对外来人员的管控只会成指数级增长。 那时,什么居留卡、签证、身份证明,在军管命令面前都不顶用,你指望像平时一样买票、登机?网络早断、公交停运、机场码头被军方接管,一切运输节点都被控制,想让他们轻易撤离?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糟的是,物资紧缺时,这些外籍人员可能面临最严格的配给,甚至被强制迁入“指定区域”24小时监控,求助无门,生死全凭天意。 所以说,撤侨从来不是打个电话就能送上门的“外卖服务”,它有极短暂且不可逆的窗口期,真正最高级的保护信号,其实就是外交部看似平淡的“暂勿前往”四个字。 这不是随便的建议,而是倒计时的提醒,从看到这条预警,到局势彻底恶化,中间就是最后的安全通道。 即使是普通地缘冲突,倒霉的往往是那些老实的打工者,他们既非政要也非军人,只是被战火波及的普通人。风险,不靠运气能躲开。 国家的预警机制,是把所有情报研判整合后的最后安全通道, 与其在战火中赌渺茫生机,不如趁通道还开着,听那句像家里老人般的劝告。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无限兜底,能保自己生命的,永远只有那个听到警报并果断行动的自己。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