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姚春燕
60岁的张阿姨起初不愿配合儿子安排的肠镜检查,觉得自己身体无不适,没必要白遭罪,而老伴却有腹胀、腹泻的症状。在儿子提及肠癌防治宣传、建议长辈到龄常规检查以让家人放心后,张阿姨最终同意。
出乎一家人意料的是,有腹胀、腹泻症状的老爸,检查出来只是有几颗小的炎性息肉,但并无任何症状的张阿姨却被检查出早期肠癌。不敢再耽误的张阿姨,立即向新安医院消化内科预约了手术。
“大肠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我们只有通过做胃肠镜,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俞菊英说,肠息肉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导致不少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平时没有体检,等发现时已经是进展期肠癌,那么对于一个明明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来说,这种情况是很可惜的。”
还有一位50多岁的阿姨,反复大便带血已有半年多时间,一直以为是痔疮出血,并未加以重视。直到社区做结直肠癌筛查,认定其是高风险,她才到医院做了肠镜,不曾想已经演变为进展期肠癌,需要手术治疗并术后化疗。
“40岁开始,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俞菊英嘱咐道,“并非没有症状就一定是健康的,如果已经到了筛查的年龄,做一次肠镜检查很有必要。”
目前,国家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筛查年龄已扩大到40~74周岁,建议大家从40岁开始定期做便隐血检测,并填写一份“大肠癌高危因素问卷”。便隐血检测和问卷中的其中一项为阳性或者两者均为阳性的,即可确定为“大肠癌高危人群”,建议在一年内做全结肠镜检查。
据俞菊英介绍,以新安医院消化内科的统计数据来看,普通人群体检发现肠息肉的概率不超过20%,但初筛阳性人群发现肠息肉的概率已接近50%。“筛查出来的高危人群里面,发现结直肠癌前病变或者早癌的概率,也明显高于普通的检查人群,再次强调,早筛很重要。”
如果有结肠癌的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应该更早开始定期肠镜筛查,家族性息肉病则建议在青少年时期即进行筛查。
通常来说,无息肉,可以3~5年随访;直、乙状结肠增生性小息肉,2~3年复查;1~2个小于1厘米的管状腺瘤,1~3年复查;1个及以上大于1厘米管状腺瘤,1~2年复查。
外科手术后,应3~6月内完成全结肠镜检查。早期结直肠癌内镜切除后,应间隔3、6、12个月分别接受结肠镜复查及影像学等相关检查,如果上述3次均正常,建议每年随访一次。
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减少辛辣刺激以及太过油腻的食物摄入,减少红肉如猪肉、牛肉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日常以清淡食物为主,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也可以适当吃一些粗纤维食品,比如燕麦、芹菜等,而且要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最好戒烟戒酒,以更好地预防肠息肉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