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杨有廷
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紧密结合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实际,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深入探索,锐意改革,通过实施“五个率先”,努力构建大社保格局,进一步筑牢保民生之基。
率先实现人社民政职能整合,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服务网。2024年,涉县在机构改革时,考虑到人社、民政同属重要民生部门,且人社部门负责的养老、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职能,与民政部门负责的养老、低保、特困等职能同属社会保障范畴等原因,将民政局除“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工作”职能划入社会工作部外,其余全部划入人社局,同时将卫健局的老龄事业职能划入人社局,并将老龄委办设在人社局。这些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和职能的有效整合,为协调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促进了各项社保服务工作的融合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涉县社保服务向基层延伸、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全省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并全县铺开;创新开展“窗口到户、政务进家”服务提质行动,把养老服务从政务大厅搬到群众客厅,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率先建立信息员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筑牢基金安全防火墙。近年来,社保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基金风险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涉县着眼长远,积极探索基金监管工作从“事后救火”向“事前预警、事中控制”转变的新机制、新办法,努力守好百姓养老钱、保命钱。建立基层信息员队伍。涉县以公益岗形式招募基层信息员,负责全县17个乡镇(街道)313个村(居)的死亡信息收集和人社政策宣传。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该县人社与县公、检、法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工作联动机制,联动单位每月定期向县人社局移送县域内当月的死亡、涉刑等人员信息,经多方核实后,作为停发或调整待遇的依据。建立内部数据共享比对机制。人社民政合并后,为有效防范社保、低保、残疾、特困等各类资金冒领现象,该局在各股室(事业单位)之间建立内部数据共享比对机制,对通过基层信息员收集、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系统数据比对等手段获取的待遇享受人员参保、死亡、涉刑等数据,进行常态化比对,结合待遇发要求,该停发的立即停发,从源头防范死亡冒领、在押服刑违规领取、重复领取等现象,确保各类专项资金安全平稳运行。
率先实现社保卡在民政领域全业务应用,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一卡通”。涉县社保卡工作在实现人社领域全业务用卡、全县24项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且在文旅、就医购药等民生领域一卡通用的基础上,利用人社民政合并契机,扎实开展社保卡在民政领域全业务应用,努力提升社保卡为民服务的便捷性、精准性和普惠性。包括:所有民政补贴资金通过社保卡“一卡通”发放;所有民政业务可凭社保卡“一卡通”办理;所有民政活动可凭社保卡“一卡通”参加。
率先探索救助就业互促共济新路径,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体获得感。涉县以“救助有渠道、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为目标,积极探索“救助+就业”互促共济新路径,县人社局相关股室会同县农业农村等部门,对就业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进行联合摸排,一方面对属就业困难群体且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除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援助外,创新推出“大数据+铁脚板”“物质+服务”“政府救助+慈善帮扶”的“三+”救助服务模式,通过实施特困人员意外伤害保险、集中供养对象专业护理、贫困精神病人医疗康复等一系列惠民项目,实现从促进就业“精准帮扶”向社会救助“兜底帮扶”的“双重保障”。另一方面,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且有就业意愿的,除保障其充分享受救助政策红利外,开展精准就业服务,实现由“输血式”兜底救助向“造血式”就业帮扶的“幸福提质”。今年5月,涉县“救助+就业”服务模式,已被河北省民政厅列为“完善社会救助‘促发展’政策举措”创新实践试点。
率先探索高效办成退休“一件事”,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涉县将原需人社、公积金、医保、公安等部门跨层级办理的养老待遇资格确认、提前退休申请、养老待遇核定发放、医保视同缴费年限核定、退休提取公积金、户籍信息确认等一系列退休关联事项整合为“一件事”,一次申请,多部门同步审核办理,办理时间由原来的43天缩短为最长10天,申请材料由原来的33个减少为最多5个,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限,简化了办事流程,减少了办事材料,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去年8月,河北省人社厅组织全省人社、医保、公积金业务经办人员以及参保单位相关人员,专门在涉县举办全省企业养老保险暨高效办成退休“一件事”业务培训,将涉县高效办成退休“一件事”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