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广州海珠湿地获悉,正值11月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叠加“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黄金季,海珠湿地再迎生态“三连喜”。近日,“暗夜精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角鸮、“白衣仙子”中白鹭、“花蜜使者”纯色啄花鸟相继惊艳现身,将海珠湿地鸟类纪录刷新至205种。

近日,红角鸮现身海珠湖,由青少年观鸟爱好者江玥晴发现。张陆欣摄。
“暗夜精灵”红角鸮是自带隐身术的“除害小能手”。它体型小巧玲珑,体长仅20-25厘米,体重约100-150克,相当于一个苹果的重量。它双眼大而圆,呈金黄色,瞳孔黑色,在夜间能发出微弱反光,视觉灵敏度是人类的100倍。红角鸮有灰褐色和砖红色两种色型,面盘有微弱的黑色边缘,耳羽簇常为放平状态。它是树干“伪装大师”——羽毛纹理与树皮无缝融合,昼伏夜出,白天躲在树杈间“隐身”,夜间捕食昆虫、鼠类,守护生态平衡。
红角鸮又名东方角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常怕打扰。它们的栖息地一旦受到干扰,就可能会迁徙到别处。海珠湿地提醒市民,观鸟请保持距离,切勿喧哗、追拍或使用闪光灯拍照。

中白鹭现身海珠湿地水稻田,由湿地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中发现。张政炀摄。
“白衣仙子”中白鹭是迷你版的“生态工程师”。中白鹭是大型涉禽,体长52-68厘米,通体雪白、脚黑色,颈呈“S”形。它颈间有矛状“小辫子”。夏羽背及胸部有松软的长丝状羽,喙黑色,短期呈粉红色,脸部裸露皮肤灰色;冬羽喙黄色,尖端黑色,饰羽褪去。中白鹭虹膜黄色,嘴裂不超过眼睛,为本种区别于大白鹭的显著识别特征之一。中白鹭是生态“检测师”——以小鱼、泥鳅、昆虫等为食,其出现与否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中白鹭通常于浅滩静立觅食,精准捕捉小鱼泥鳅,经常出现在稻田中,偶尔与小白鹭、苍鹭组团“巡湖”。作为“三有”保护动物,中白鹭对栖息地的依赖度让它们成为湿地保护的“晴雨表”,中白鹭的到来,印证了海珠湿地的优质水质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是湿地生态良好的直观信号。

科研监测人员在2025年海珠湿地鸟类调查中发现纯色啄花鸟。张陆欣摄。
“花蜜使者”纯色啄花鸟是良好水质的“生态代言人”。纯色啄花鸟是一种小型啄花鸟,橄榄绿羽毛、腹中心奶油色、体长64-89毫米,体重5-8克(相当于一枚硬币的重量)。它是桑寄生“共生伙伴”——管状舌头吸食花蜜传粉,粪便帮助种子萌发。它通常在花丛、寄生植物间跳跃,发出“chi-chi-chi”清脆叫声,边吃边“播种”。纯色啄花鸟虽体型微小,却在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中扮演关键角色,堪称湿地植物的“自然传播官”。它的管状舌头长达1.5厘米,能深入花朵深处吸食花蜜,羽毛沾染花粉成为“传粉使者”;消化系统极具效率,食物停留时间仅14分钟,排出的桑寄生种子包裹黏性物质,能牢牢吸附在树枝上,萌发率比自然掉落种子高。
作为“三有”保护动物,纯色啄花鸟的巢穴呈精致的吊篮状,外径仅6-8厘米,由植物纤维、蛛网、羽毛编织而成,悬挂于细枝末端,既隐蔽又能抵御风雨。

海珠湿地鸢飞鱼跃。谢惠强摄。
为什么候鸟都爱来海珠湿地?作为超大城市中心的“候鸟驿站”,海珠湿地藏着很多秘密:5.3公顷浅水“食堂”按鸟的脚长调水深,白鹭、野鸭都能吃饱。高潮位栖息地让鸟儿在涨潮时也有“休息区”,迁徙鸟不用慌。海珠湿地还有3个专属“鸟岛”,以及加密树林和枯木浮排,让鸟儿筑巢、育雏更安全。此外,海珠湿地拥有生态链闭环,835种维管束植物盛产花草浆果、滋养鱼虫蜂蝶,形成完整的食物链。而隐蔽观鸟栈道则让人观鸟而不扰鸟,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通讯员:刘金林、叶桀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