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世纪的欧洲人被疯狗咬伤后,会用烧红的烙铁按在被咬伤的位置,以此来治疗狂犬病。

19世纪的欧洲人被疯狗咬伤后,会用烧红的烙铁按在被咬伤的位置,以此来治疗狂犬病。这一幕让巴斯德看到后十分震惊,不久后他找来了一个孩子,这个决定后来改变了整个世界!   那时候的法国,狂犬病像一把藏在暗处的镰刀,每年都要夺走几百人的性命。   被疯狗咬伤后,没人能想到有效办法,村庄里的壮汉会硬把患者按到铁匠铺,烧红的铁棍直接烙在伤口上,大伙都觉得这样能“烧”死看不见的病。   可这法子除了让患者疼得撕心裂肺,没半点用处——狂犬病病毒早钻进了神经里,烙烫只能把伤口烧得血肉模糊,反倒容易引发感染。   不少人没等到狂犬病发作,就先因烧伤加速死亡。   改变这一切的人,叫路易·巴斯德,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多尔镇,父亲是个皮鞋匠,家里并不富裕。   他小时候读书不算拔尖,在巴黎大学学自然科学时,化学教授只给了他“及格”的成绩。   可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在1847年拿到博士学位后,用一项研究震惊了学界——26岁的他搞懂了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一下子成了有名的化学家。   真正让他和普通人的生命绑在一起的,是1865年的蚕病。   那时候法国南部的蚕成片死去,丝绸业眼看要垮掉,巴斯德赶去乡下,蹲在蚕房里用显微镜看了又看,终于发现蚕和桑叶上都有椭圆形的小颗粒,这些颗粒会动还能快速繁殖。   他当即告诉农民:“把病蚕和被啃过的桑叶全烧了!”就这么简单的办法,真把蚕病控制住了。   也是这一次,他给这些致病的小颗粒起了名字——病菌,人类第一次搞清楚,原来很多病都是这些看不见的小东西在捣乱。   后来他又发现,高温能杀死这些病菌,就建议医生给医疗器械高温消毒,现在医院里蒸医疗器械的方法,就是他发明的,后人叫它巴氏消毒法。   连我们喝的牛奶消毒,用的也是这个技术。   1880年底,一位兽医带着两只病犬找到巴斯德,问他能不能治狂犬病,1881年,巴斯德拉上两个人组成小组,一头扎进了研究里。   他们把病毒注入兔子脑子里,一代一代传下去,慢慢降低病毒的毒性,再把减毒后的病毒做成疫苗,先在狗身上试,真的管用。   可疫苗刚做出来,不少科学家都反对,说这东西不安全,一直没人敢用在人身上。   直到1885年的一天,实验室门口来了个绝望的母亲,手里拉着9岁的儿子梅斯特。   孩子被疯狗咬伤,身上好几处伤口,试过各种方法都没用,母亲是一路打听着找到巴斯德的,跪在地上求他救命。   那时候距离孩子被咬伤已经四五天了,再拖下去肯定没救。   巴斯德看着孩子,下决心要试试,他每天给梅斯特打一针疫苗,刚开始用毒性很低的,慢慢增加毒性,就是想在病毒发作前,让孩子身体里产生抵抗力。   有人站出来指责他,说把孩子当试验品不道德,连剂量都没弄清楚,巴斯德只说了一句:“我不是在试验疫苗,我是在救这个孩子的命。”   十几天里,他几乎没合过眼,每天都守着,怕出一点意外,等到第十几天,孩子不仅没发病,还能跑能跳,一个月后健健康康回了家。   消息一传开,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涌来了,巴斯德的狂犬疫苗,成了狂犬病患者的救命符。   这位出身皮鞋匠家庭的科学家,一辈子干了太多改变世界的事:搞懂了同分异构现象,解决了蚕病和酒变质的问题,发明了巴氏消毒法,还做出了伤寒、霍乱等好几种疫苗。   可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那些写进课本的成就,而是他把科学当成救人的工具,不是摆在实验室里的展品。   在他之前,人类面对传染病只能靠躲靠熬,是他第一次教会人类,用科学的办法主动对抗病菌,把“听天由命”变成了“主动守护”。   1895年,72岁的巴斯德在亲友和学生的陪伴下去世,可他留下的不只是疫苗和消毒法,更是一种信念:   科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帮普通人挡住死神的盾牌。   真正的科学巨匠,从不是躲在实验室里的书呆子,而是敢用知识对抗死神、把救人刻进骨子里的勇者。   ‌【评论区聊聊】如果当时你是巴斯德,面对没人敢试的疫苗和濒危的孩子,你会做怎样的选择? (信源:历史|狂犬疫苗之父-巴斯德——青岛农业大学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