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高市早苗对当前中日紧张局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11月23日,二十国集团峰会结束之后

高市早苗对当前中日紧张局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11月23日,二十国集团峰会结束之后,高市早苗举办了记者会,回答了记者有关提问。 嘴上说对华政策没变化,实际连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承诺都抛在脑后,峰会期间没安排也没促成任何对华沟通,这种“假对话、真强硬”的套路谁看不明白? 对话的前提是尊重核心利益,连认错的诚意都没有,谈何沟通? 其实日方的小算盘很清楚,既想讨好国内右翼,又想装作对华友好,可国际交往讲究真心换真心,光靠嘴炮根本没用。 这种无视历史承诺、触碰红线的行为,不仅让中日关系降温,连日本国内都有不少抗议和批评声。 国际政治的舞台上,言语和行动之间的距离,有时比太平洋还要宽。高市早苗在G20峰会后的这番表态,恰恰就是这种距离感的生动写照。 当着全球媒体的面,她可以轻松地说出“对华政策没有变化”,但稍微了解背景的人都能品出这其中的水分。G20是什么场合?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领导人面对面沟通、协调立场的关键平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日之间连一次正式的、有实质内容的双边会晤都没有实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远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来得响亮。这并非简单的日程安排问题,而是一种刻意的冷处理,一种战略性的疏远。 这种行为的背后,站着的是高市早苗本人一贯的政治立场。作为日本政坛知名的鹰派人物,她的政治标签向来清晰。无论是历史认知问题,还是在安全防务领域的激进主张,她的言行举止总是透露出一股强硬的姿态。 让她来阐述对华政策,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指向性。所以,当她说政策没变时,或许在她自己的认知里,这种逐渐走向对抗、不断试探底线的做法,就是她所理解的“新常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口是心非,而是一种深植于其政治理念的行动逻辑,而这种逻辑,恰恰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基石背道而驰。 那块基石,就是中日之间四个政治文件所确立的原则。这些文件不是一纸空文,它们是两国处理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共识,是确保两国关系这艘大船不偏离航向的“压舱石”。 如今,日方在行动上不断挑战这些共识,在敏感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却又在口头上坚称“政策不变”,这无异于一边抽掉船底的铆钉,一边告诉乘客“航行一切正常”。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消解了自身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信誉,更让中日之间的互信基础被严重侵蚀。当承诺可以被随意搁置,对话的意义又在哪里? 说到底,日方这种矛盾的姿态,源于一套精明却短视的“两面下注”策略。一方面,日本经济与中国的联系千丝万缕,产业链、供应链深度捆绑,彻底搞僵关系对自身经济是难以承受之重,因此需要维持“友好”的姿态,安抚市场,稳定经贸。 另一方面,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特别是右翼势力的抬头,又要求政客们展现出对华强硬的姿态,以换取政治支持和选票。 高市早苗的这番操作,正是这种国内政治压力与经济现实需求相互拉扯的结果。她想扮演一个“双面人”,对内强硬,对外示好,可国际关系不是舞台剧,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没有建立在尊重和诚意之上的交往,最终只会沦为空洞的“嘴炮”,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误解和猜忌越积越深。 当对话的窗口被一次次用行动关上,当核心利益被一次次漠视和挑战,沟通的桥梁又该如何搭建?真心换真心,这句朴素的话在国际交往中同样适用。 靠着投机取巧的套路,或许能赢得一时之利,但长远来看,失去的将是宝贵的信任和未来的可能性。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究竟还能维持多久? 当中方的耐心被消磨殆尽,当经济利益与政治野心彻底碰撞,中日这艘大船又将驶向何方?这或许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