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他曾说:“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这位中国核武器科学家、爆轰物理专

他曾说:“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这位中国核武器科学家、爆轰物理专家、金属物理专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是用金属晶体写诗的科学家,是将爆轰物理谱成乐章的大师,他是沉默的脊梁——陈能宽!   1989年4月的慈利江垭,春草已经漫过了坟头,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到坟前,膝盖一弯就跪了下去。   他背脊有些佝偻,双手撑在冰凉的泥土上,半天没说一句话,只有眼泪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淌。   旁边年过花甲的小妹再也忍不住,扑过来抱住他哭:“哥,这么多年你去哪了?娘临走前,嘴一直动着喊你的名字啊!”   老人身子颤了颤,头埋得更低了。   这位让家人牵挂了二十五年的“失踪者”,是当年在美国住洋房开轿车的耶鲁博士,是和邓稼先并肩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是湖南张家界走出的儿子陈能宽。   时间倒回40年前,这位跪在坟前的老人,还是个在美国科研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1947年赴美深造,拿到耶鲁博士学位后,他留在霍普金斯大学做研究,后来进了知名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生活优渥前途光明。   美国友人见他要回国,直劝他三思:“新中国一穷二白,你回去能做什么?”   陈能宽摇头,说得认真:“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   1955年11月,他带着全家老小登上轮船,二十多天的航程后,终于踏上了深圳的土地。 1960年6月,一封调令递到他手上——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搞原子弹研制。   从那天起,陈能宽“消失”了,妻子问起工作地点,他只说“在外地”;孩子追着要爸爸的地址,他只能沉默,家里和他的联系,只剩下一串不断变换的信箱号码。   那些年,他的信里从不提工作,只偶尔说句“一切安好”,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写下一句:“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咱们回国,就是为了让祖国富强。”   当时的核武器研究,真就是白手起家,陈能宽学的是材料科学,爆轰物理对他来说是全新领域,连TNT炸药都没见过。   矿山和常规武器部门调来的同事,都成了他的老师,在北京远郊的古长城下,他带着团队搭起简易工棚,开始了几千次的爆轰试验。   三年饥荒时期,塞外风沙大得能吹倒工棚,科研人员个个脸黄肌瘦,不少人得了浮肿病,可没人停下手里的工作。   陈能宽带头守在火堆旁,一口大铁锅熬着炸药,有毒的气味呛得人直咳嗽,他却攥着木棍不停搅拌,说搅得均匀才不会出问题,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1962年9月,好消息传来,原子弹内爆式起爆元件终于突破了。   第二年,陈能宽带着团队转战青海221基地,那里海拔高、氧气薄,冬天冷得能冻住钢笔水。   作为实验部主任,他要管爆轰物理、核材料部件等一堆事,忙得连轴转,1964年10月16日凌晨,戈壁滩上的120米试验铁塔直插夜空。   陈能宽陪着李觉爬上塔架,仔细检查完原子弹,亲手插上了雷管。   他是最后一批走下塔架的人,刚到安全区,天边就升起了蘑菇云,巨响震得脚下土地都在颤!   他站在那里,看着漫天烟尘,忽然念出几句词:“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兴奋还没过去,陈能宽又牵头搞起了氢弹。 他带着年轻团队泡在实验室,失败了就拆数据,总结完再试,多少个夜晚实验室的灯都亮着。   1967年6月17日,氢弹试验成功;1969年,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到了八十年代,中子弹和助爆弹技术也被他们啃了下来。   直到这时候,陈能宽的身份才慢慢公开,家人这才知道,那个“靠信箱联系”的男人,一直在干这么大的事。   八十年代后,荣誉接踵而至,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1982年拿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和邓稼先一起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可陈能宽没觉得自己多特殊,他挥笔写了句“许身为国最难忘”,把所有功劳都归给了团队。   2011年以后,疾病缠上了他,后来连话都不能说了。   小儿子给他念毛主席诗词,念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老人忽然攥紧右拳,一下下锤着胸口,含糊却坚定地说:“我们,我们!”   2016年5月,陈能宽在北京逝世,八宝山殡仪馆的挽联写着:“能谋善断,学贯中西,铸核盾功勋垂青史;宽厚弘毅,德昭日月,树典范精神励后人。”   陈能宽这一辈子,最显眼的标签是“沉默”。   对家人的追问沉默,是守着保密的规矩;在大漠试验场沉默,是憋着劲攻克难关;跪在父母坟前沉默,是藏着二十五年的愧疚与坚守。 这位把一生献给祖国的科学家,用沉默书写了最动人的忠诚。   ‌【评论区聊聊】若你是当年的陈能宽,会愿意放下一切隐姓埋名,去圆一个强国梦吗? (信源:「红色故事汇」“沉默”一生守初心——掌上张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