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青城慢时光花束藏心意——“九零后”夫妻的花艺创业故事

晚上八时,呼和浩特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而“椿合Flora”花店里的灯还亮着。陈磊俯身在一束即将完成的红酒花束前,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最后一枝尤加利的姿态。那璐坐在工作台另一端,手握画笔,在百合花瓣上写下客人定制的话语——“愿你如风,自由自在”。这样的夜晚,在这对“九零后”夫妻的花店里,再寻常不过。

“我们不赶时间。”那璐抬头笑了笑,“一束花只做一次,这是我们从开店第一天就立下的规矩。”

这家藏身街角的小店,没有炫目的招牌,没有堆满鲜花的橱窗,却以其独特的慢节奏,吸引着越来越多愿意为心意停留的人。

无样板只定制:每束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情感信物

在那璐看来,花束作为礼物,不该是按照模板复制粘贴,而应该足够特别,承载着赠予人独特的爱意。这种理念贯穿在每一束花的创作中。店里没有固定款式,没有样板画册,甚至没有常见花店那些畅销款展示。取而代之的是满墙的手绘草图、贴满便签的灵感墙和两个永远在寻找“不一样”的花艺师。

开店两年,“椿合Flora”没有做过两束一模一样的花。这是个值得骄傲的纪录,也是个需要不断创新的挑战。“每束花都在找灵感,这是个积累的过程,又烧脑又慢。”那璐说,“礼物毕竟是心意,谁不想收到的礼物是独一无二的呢?”

将感觉“翻译”成花:把说不清的感觉变成看得见的模样

这种转变背后,是两人对每束花近乎偏执的用心。为了一个喜欢陈奕迅《富士山下》的收花人,他们会翻出专辑封面,把灰蓝与白的色调揉进花束;为了一个暗恋中的女孩,他们会根据她描述的对方气质,设计出符合男性审美的暗色系花礼。陈磊说:“我们做的,是把那些说不清的感觉,变成看得见的模样。”

有个故事让他们记忆深刻:一个女孩想向心仪的男性朋友送花,对方喜欢蝴蝶标本,希望花束是蝴蝶形状,色彩偏暗一点。陈磊和那璐花了3天时间设计,用深红、墨绿和暗紫的主调,做出了蝴蝶造型的花束。“女孩后来用这束花表白了。虽然我们不知道最终结果如何,但她告诉我们,那一刻的心意已经完整传递出去了。”

在陈磊看来,这正是他们工作的意义所在:“鲜花不只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情感的传递物品,上面既带着客人的感情,也带着我们的心意。”

街角的慢时光:扎根青城的“心意定制实验室”

选择在呼和浩特开花店,对陈磊和那璐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俩都是本地人,有家人、有爱人、有孩子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根。”陈磊说。呼和浩特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他觉得这正好契合了花店应有的气质:“大家慢下来,才会注意到身边的美,才会愿意为一束花停留。”

客人描述往往很碎片化——“她喜欢穿白裙子”“他爱看老电影”“他们的相遇是在一个下雨天”……从这些零散信息中捕捉那种“感觉”,成了他们每天的功课。“可能我们做一束花,要把收花人的喜好摸个大概。比如她喜欢陈奕迅的某首歌,那我们要翻陈奕迅CD的配色,找那首歌里传递的感情,再把这些揉进这束花里表达出来。”陈磊说,“一天做不了几束,但每一束都是唯一的。”

谈到未来,这对夫妻没有太大的野心。“我们就是个小店,没什么复杂的规划。”那璐说,“不忘初心吧,做好每个客人的每一束花。”陈磊补充道:“如果有条件,还是希望能把我们的理念带给每一个同行业耕耘的人。”

“在我这儿买花,只有0次和无数次。”那璐笑着说,手里的画笔又在另一片花瓣上落下了新的诗句。窗外,呼和浩特的夜晚温柔而漫长,足够容纳所有不慌不忙的梦想。

[记者手记]

在“椿合Flora”的那个夜晚,我看到了创业最动人的模样。那璐在百合花瓣上写字时专注的侧脸,陈磊调整花枝时细致的动作,都在诉说着这个时代年轻人对梦想的执着。他们让我相信,真正的创业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

在呼和浩特,这样的青春小店正在悄然生长,它们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却用最真诚的方式温暖着这座城市。这对“九零后”夫妻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座城市愿意为梦想留下一盏灯,青春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他们的花店,不仅贩卖鲜花,更是在这座城市里种下了一个关于梦想的寓言,只要有土壤,每颗种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绽放方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韩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