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了吧,赴日旅游这就是不听劝的后果,去的潇洒,想回来可不容易了。航班取消买不到票的比比皆是。 这就是当初国家劝阻赴日的安全风险,但架不住犟种太多,一句出国旅游是我的自由,想去哪就去哪。 航班买了,酒店订了,行李也收拾好了,结果一刷App——“您所查询的航班已取消”。想改签?下一周的票全卖光了。这可不是段子,是过去一周里,成千上万计划赴日游客的真实写照。 事情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时间倒回11月中旬。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言,把台湾问题扯进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还暗示可能动用集体自卫权。这话一出,中方立刻提出严正交涉。外交部、文旅部、驻日使领馆接连发声,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这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风险提示。 可当时,不少人不以为然。“旅游又不涉及政治”“我去逛街看樱花,关台海什么事?”这种想法很常见,也很好理解。但问题在于,国家关系不是天气预报,想躲就能躲开。当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开始偏离基本共识,经济和社会层面的连锁反应,迟早会传导到普通人身上。 现在,它来了。 自11月15日以来,中国内地航空公司取消的赴日机票接近49.1万张,占原预订总量的三成以上。天津飞大阪的航线,六成以上航班没了;南京飞关西,接近六成停飞;广州、上海、无锡……一条条航线被大面积取消。到11月底,计划航班取消率预计达到21.6%,创近一个月新高。 这不是个别航司的商业决策,而是一次系统性调整。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川航、春秋、吉祥……几乎所有主流航司都发布了特殊退改政策。有的连积分兑换的机票都允许免费退。这种规模的操作,上一次还是在疫情初期。 这背后,是明确的公共安全考量。 你可能会问,不就是几句言论吗,至于影响到航班?可现实就是,政治人物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变成普通人的出行成本。日本经济界已经算过账:如果中国游客持续减少,GDP可能被拉低0.36个百分点,相当于损失2.2万亿日元,约1000亿人民币。东京的百货公司股价应声下跌,资生堂跌超11%,三越伊势丹跌超10%,连迪士尼的运营公司都没能幸免。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旅行社老板接到退团电话时的沉默,是酒店前台看着空荡大堂的无奈,是地方商户收入骤减的焦虑。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日本方面似乎低估了中方对核心利益的底线。台湾问题不是“议题”,而是红线。任何试图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行,都会引发坚决反制。这不是情绪化,而是主权国家的基本反应。 而对游客来说,现在最现实的困境是:想走的走不了,想回的回不来。有在日华人告诉我,他朋友原定11月20日从大阪回广州,结果航班突然取消,新票抢了三天都没抢到,只能无限期推迟行程。这不是个案,而是正在发生的大面积现象。 这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一件事:国际旅行,从来不只是“我想去哪”的自由问题。它建立在稳定的政治关系和互信基础上。当这个基础动摇,最先断裂的,往往是普通人最依赖的交通链路。 如果未来局势缓和,航班恢复只是时间问题。但这次事件带来的反思不该过去。 比如,我们在规划出境游时,是不是该多看一眼外交部的安全提醒?它不是限制自由,而是提供信息。再比如,一个国家的外交言行,到底该为谁负责?是为少数政治人物的立场服务,还是为本国普通民众的生计和安全考虑? 我觉得,真正的自由,不是不顾风险的“说走就走”,而是在充分知情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国家提醒你“避免前往”,不是剥夺你的权利,而是告诉你:前面有坑,别踩。 现在坑踩了,代价也付了。接下来,是继续抱怨“没人管我”,还是认真想想,下次该怎么判断风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