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抗美援朝和抗战、解放战争不一样,没有一路顺风顺水的推进,过程艰辛反复。 第一

抗美援朝和抗战、解放战争不一样,没有一路顺风顺水的推进,过程艰辛反复。 第一次战役是场猝不及防的遭遇战。1950年10月,美军都快冲到鸭绿江了,麦克阿瑟放话要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压根没把咱们放在眼里。志愿军夜行昼宿,电台都不敢开机,靠骑兵通信员传递命令,悄悄摸到前线。 彭德怀老总在大洞碰到40军118师,直接下令找有利地形埋伏,师长邓岳选了两水洞大峡谷,两侧山高林密正好做“口袋”。韩6师一个营大摇大摆闯进埋伏圈,士兵嚼着口香糖、哼着歌,连火力侦察都不做,咱们一声令下拦头截尾斩腰,1小时就全歼这股敌人,还俘虏了美军顾问赖勒斯少校。这一战共毙伤俘敌1.5万人,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回清川江。 但真正的转折是战术转型,朝鲜82.5%都是山地,峡谷多道路窄,解放战争的大包围大歼灭战术根本施展不开。大家有没有想过?不是地形“帮了忙”,是咱们主动适应——平原上美军飞机大炮能把密集部队炸成筛子,而咱们轻步兵在山地能藏能躲,美军重炮坦克却转不开。毛泽东亲自指示,从“大包围大歼灭”改成“零敲牛皮糖”,每次只打美军1-2个营,这才是务实的选择。 初战之后,第二次战役美军不甘心失败,集结13万兵力发起“圣诞节攻势”,彭老总玩了手“诱敌深入”,故意示弱撤退,把美军引进埋伏圈。11月25日黄昏,西线志愿军发起总攻,38军113师创造战争奇迹,14小时急行军72.5公里,抢占三所里、龙源里,堵住美军南逃退路。 士兵们饿了嚼炒面、渴了抓雪吃,有的累倒在路边,醒来还接着跑,最终38军歼灭美军1.1万余人,彭德怀老总亲自签发嘉奖令,写下“38军万岁”。整个战役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人,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以南,还解放了平壤。 可胜利的势头没持续多久,砥平里之战给了咱们当头一棒。前三次战役咱们一路打到汉城,美军新司令李奇微却摸透了咱们的软肋,后勤跟不上,攻势最多维持一个礼拜,也就是“礼拜攻势”。 第四次战役咱们搞“西顶东反”,东线横城反击战打得漂亮,可到了砥平里,邓华指挥39军、40军、42军共8个团,围攻美军23团和法国营约6000人时,却栽了跟头。李奇微下死命令死守,美军防御工事完善,火炮能覆盖整个阵地,弹药还充足。咱们缺乏重武器,只能靠步兵冲锋,仅40军3个团就伤亡1830人,359团3营几乎全员阵亡。 最后邓华下令撤兵,不是顾虑伤亡,是美军援兵逼近,志愿军有被反包围的风险,再加上通讯中断协同失调,继续进攻损失只会更大。这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一次主动放弃进攻,也让咱们认清现实:美军的机动和火力优势不是靠勇气就能抵消的,大规模机动战的时代过去了。后来彭老总没完全重视这个变化,发动第五次战役,才导致180师的重大失利,战争就是这么残酷,一次失利往往比十次胜利更让人清醒。 1952年10月的白马山之战,是场因情报泄露导致的意外之痛。38军准备攻打白马高地和箭头山,没想到战前第114师340团3营7连文化教员谷中蛟投敌,把作战计划全泄露了。 韩9师赶紧增兵,美军也调来大批炮兵和空军支援,把阵地修得跟铁桶似的。38军越打越不服气,几次突上主峰又被反扑下来,反复拼杀12次,打了9天还是没拿下,最终咱们伤亡约6700-8200人,韩军伤亡3422人,只能含恨撤兵。 有人说韩军从此不怕咱们了,这话太片面,他们的勇气全靠美军炮火撑着,离开了火力支援该跑还是跑。但这仗的转折意义很明显,美军敢把更多阵地交给韩军守了,以前韩军一触即溃,现在能以营为单位坚守,美军就能腾出手来搞机动。咱们也吸取了教训,后来打韩军再也不打无准备之仗,更重视情报保密和步炮协同,不再轻敌。 真正奠定胜局的,是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的上甘岭战役。美军司令范弗里特一开始没当回事,觉得用两个营、伤亡200人就能拿下两个小高地,还起名“摊牌行动”。 可他没想到,这两个高地背后是五圣山,是志愿军中线防御核心,咱们绝不能丢。美军的火力密度空前绝后,190余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把山头炸低两米,泥土都能埋到膝盖。但咱们的坑道工事成了“地下长城”,士兵们躲在坑道里,等美军冲锋到近距离再突然反击。 这仗最惨烈的是后勤补给,美军层层封锁,送一箱弹药到坑道往往要付出几个人的伤亡,所以才有“送进坑道一个苹果,立二等功”的规定。运输兵分段接力,利用敌人炮火间隙往前冲,有的送到物资后直接拿起手榴弹加入战斗。 最终咱们4.3万人对抗美韩军6万人,歼敌25498人,自己伤亡11529人,战损比2.2:1,硬是没让敌人前进一步。这胜利不是靠硬扛,更是战术创新的结果,咱们发明了“车轮战法”“小兵群战术”,还组织158次夜袭,以最小代价消耗敌人。这仗之后,美军彻底没了进攻的勇气,战略主动权完全转到咱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