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款茶,为什么价格能差10倍? 朋友送过我一份包装精美的金骏眉。金灿灿的盒子,里面还有个木匣子。泡出来,味道却平平无奇。 后来我才知道,那罐茶将近八百块。而我自己常喝的那家,三百块一斤,味道反而更醇。 那一刻,我真觉得朋友像个冤大头。 茶叶价格的水,实在太深了。 核心产区的茶叶,就像市中心的房子。 就拿龙井来说,真正西湖核心产区的龙井,产量就那么多。想喝的人却遍布全国。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冲天。 而同样叫“龙井”,来自浙江其他产区的,成本可能就差了好几倍。外形或许相似,但内行一喝,香气和滋味的饱满度,高下立判。 你喝过全是小芽头的茶吗?那叫“全芽头”,采起来非常费工。一个熟练工一天也采不了多少。 而如果是带着一两片叶子的,产量就上去了,成本自然下降。 我见过两种碧螺春。贵的那个,浑身披毫,像纤细的银针。便宜的那个,芽叶就粗放许多。一杯下去,前者鲜爽甘醇,后者则略带涩味。 机器炒茶和老师傅手工炒,差别很大。老师傅凭几十年经验,能精准把控火候,赋予茶叶独特的“灵魂”。 这种茶,量极少,相当于艺术品。你付的钱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这份手艺买单。 但并非所有标“手工”的都是精品。这称号如今也有些泛滥了。 茶叶店开在高端商场,装修豪华,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茶叶上。那些瓷罐、锦盒,也都是要你掏钱的。 过节时那些华而不实的礼品茶,包装成本有时比茶叶本身还高。喝的是面子,不是茶。 那怎么才能不当冤大头呢? 第一,别迷信名气,要相信自己的口感。 同样是铁观音,别管它宣传的是“传统工艺”还是“清香型”。你直接买两种不同价位的回来对比喝。 用同样的水温,同样的盖碗。A和B放在一起对比,你的舌头会告诉你答案。哪个喝下去更舒服,回甘更好,哪个就更适合你。 多对比,你的品鉴能力就上来了。 第二,抓住核心产地和季节这两个硬指标。 比如买普洱,班章、冰寨的古树茶和老树茶,价格根本不在一个层级。务必问清具体山头和村寨。 春茶,尤其是明前茶,内含物质最丰富,口感最鲜爽。夏茶、秋茶就便宜很多。 最后记住一句话:包装不代表品质,故事不等于口感。 找到一两家靠谱的茶商,建立信任,比你在市场上瞎碰要强得多。 买茶,是为了自己喝得舒服。而不是为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白白付账。 茶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