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同样是奉旨办差,为何有的可以称钦差大人,而有的却只能称钦差   清宫剧里常演这幕

同样是奉旨办差,为何有的可以称钦差大人,而有的却只能称钦差   清宫剧里常演这幕,一身官服的钦差一进府,地方官立马跪一地喊“钦差大人安”。可别被电视剧骗了,真搁清代,不是揣着皇帝圣旨就能当“大人”的,有的钦差前呼后拥被尊称“大人”,有的却只能听人喊“钦差”,连个“大人”的后缀都捞不着。这差别可不是随口叫的,里面藏着清朝官场的硬规矩。   首先得掰明白,“钦差”俩字本身就有门槛,不是所有“奉旨办差”的都配叫。明代虽已有钦差说法,但清代把这制度卡得极严,专门搞出了“钦差大臣”体系,把“钦差”和“钦差的随从”分得明明白白。   比如皇帝让六部笔帖式送份紧急公文到江南,这官虽揣着圣旨,却只能算“奉旨办事”,算不上严格意义的钦差;但要是派去查两江总督贪腐、或者主持黄河决口赈灾,这种关乎国本的差事,派来的才是正儿八经的钦差。   更关键的是,“钦差”是差遣身份,“大人”是品级脸面,俩事儿得绑一块儿看。清代“大人”这称呼金贵着呢,不是随便喊的,得看官员本身的“原衔”,也就是他平时的官职品级。就像现在的临时任务,派去的是部长级干部还是普通科员,待遇肯定不一样。   能被喊“钦差大人”的,大多是自带高级别头衔的“硬角色”。比如同治年间的李鸿章,当直隶总督时被授予“钦差大臣”关防,手里握着北洋大臣的实权,本身就是封疆大吏,地方官喊他“大人”既是敬差事,更是敬他的品级。   再比如新疆的办事大臣,看着是临时派遣,实则大多是二三品的布政使、副都统兼任,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这种钦差走到哪儿,“大人”的称呼都跑不了。乾隆年间有个吏部尚书永贵,犯了错被革职,可派去乌什办事时仍带着三品顶戴,地方官该叫“大人”还得叫,因为他的品级底子还在。   反观那些只能被叫“钦差”的,要么是本身品级不够,要么是差事分量太轻。比如翰林院的七品编修,奉旨去地方催缴漕粮,虽有圣旨加持,但自己本职只是个小京官,没达到“大人”的称呼门槛,地方官客气点喊“钦差”,实在点可能就叫“钦差老爷”,绝不会加“大人”二字。   还有些钦差的随员,跟着正主办差也算“奉旨”,但顶多算“钦差属员”,连独立的“钦差”头衔都没有,更别提“大人”了。   差事的轻重也会给“称呼”加码。要是派去处理边境叛乱、主持全国性科考这种大事,皇帝肯定选信得过的高官,还会颁给“钦差大臣关防”,这相当于官方认证的“大人”凭证。可要是只是去传个口谕、给地方官送份赏赐,派个低品级京官就行,这种钦差没实权没高衔,自然没人凑趣喊“大人”。   就像嘉庆年间有个三等侍卫,奉旨去古城当领队大臣,虽算钦差,但侍卫本职品级不高,地方官对他的称呼就很微妙,绝不会像对二品侍郎出身的钦差那样毕恭毕敬喊“大人”。   说白了,清代的称呼规矩里全是门道:“钦差”看的是皇帝给的任务授权,“大人”看的是官员自身的品级家底。两者都够格,才是人人敬畏的“钦差大人”;缺了其中一样,哪怕揣着圣旨,也只能当个体面些的“钦差”。   这规矩说白了就是官场的“身份认证”,皇帝的圣旨是临时工作证,而自身的品级才是永久的VIP卡,两样都齐全,才能把“奉旨办差”的威风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