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清晨7点,西湖区南站街道铁二社区的“幸福时光”服务点飘出米粥香,志愿者小周拎着保温桶敲开李奶奶家门:“奶奶,今天有您爱吃的青菜肉末粥!”同一时间,东湖区叠山路社区的老人们在小广场,跟着社区请来的教练打太极拳;下午3点,青云谱区京山街道的社区医生背着药箱,准时出现在张大爷家——这样的场景,如今每天在南昌的大街小巷上演。自“15分钟养老服务圈”铺开后,老人实现“家门口”吃饭、看病、找乐子,晚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吃饭不发愁:幸福食堂开到“家门口”
“以前我和老伴每天最愁做饭,自从社区开了幸福食堂,我俩天天去报到!”家住西湖区桃源街道的王阿姨今年72岁,说起楼下的幸福食堂,话里全是满意。食堂里的菜不仅软烂好嚼,还分了低盐、无糖的“老年款”,一荤一素加个汤才12块钱,要是行动不便,打个电话,志愿者还会帮忙送上门。
这样的幸福食堂,正在南昌多起来,不管是老小区里改造的闲置空间,还是新社区配套的服务站,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农村的老人们也没被落下,不少地方依托颐养之家、“一老一小”幸福院办起了助餐点,有的还搞起了流动餐车,到了饭点就沿着村道送热饭,让老人们再也不用为一顿热饭犯难。
西湖区的“幸福时光”助餐服务更贴心,他们建了1个区级服务中心、10个街道服务站、36个社区服务点,针对80岁以上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安排志愿者上门送餐,截至目前,已给874位老人送餐1.13万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8810小时,不少老人说:“这饭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看病不跑腿:社区医生定期上门体检
“王大夫,我最近血压有点高,您帮我量量?”今年78岁的张大爷家住青云谱区,子女在外地工作,以前去医院得倒两趟公交,现在社区医生定期上门体检,有个头疼脑热还能视频问诊,省心多了。
南昌“15分钟养老服务圈”把“看病方便”放在了重要位置。现在不少二级以上医院都设了老年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提供延续性医疗服务,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的定期上门体检。中医的好法子也派上了用场,社区经常组织耳穴压豆、刮痧、热敏灸培训,不少老人学会了自己调理身体。
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南昌还推进了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有的养老机构里就有医务室;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还能拿到护理型床位的建设补助,专门照护失能老人的专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家里有老人需要照护的,再也不用愁没人帮忙。
解闷有去处:晚年生活充实又热闹
“一二三四,跟着节奏走!”傍晚时分,东湖区八一公园旁的小广场就热闹起来,20多位老人跟着领队跳广场舞,68岁的刘阿姨是队伍里的“主力”:“以前天天在家看电视,现在跳广场舞、上书法班,认识了好多老姐妹,日子过得可充实了!”
南昌“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专门给老人们搭了“找乐子”的平台。老年开放大学和各级老年学习校(点)越办越多,书法、绘画、智能手机使用这些课程特别受欢迎,不少老人学会了用手机拍视频、发朋友圈。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设施也多了起来,小区里的健身路径、公园的慢步道,都成了老人们锻炼的好去处。
农村的老人们也有了文娱新选择。不少村子利用闲置的小学、村委会办公室,改成了“一老一小”幸福院,里面有图书角、棋牌室,农闲的时候,老人们可以去看书、下棋,有的地方还会请文艺队来表演,再也不用怕“在家待着闷得慌”。
智慧来帮忙:手机点一点服务送上门
“小吴啊,我家的降压药快没了,能不能帮我买一下?”家住西湖区的刘大爷不会用智能手机,他给社区“幸福时光”服务站打了个电话,不到半小时,志愿者小吴就把药送来了。而会用手机的老人,通过“南昌西湖幸福时光”的小程序,就能自己发布需求,比如想找人帮忙代购、打扫卫生,很快就有志愿者接单,服务完还能给评价,方便又放心。
南昌“15分钟养老服务圈”用上了不少智能设备,比如智能防走失终端,给容易迷路的老人戴上,家人能实时看到老人位置;有的社区里还试点了智能护理机器人,能帮老人测体温、提醒吃药;针对老年人用不好智能设备的问题,南昌还整治了电视开机广告过多的情况,简化了电视操作流程,互联网应用也做了适老化改造——字体变大、按钮变清晰,老人们用起来更顺手。
记者手记
养老圈里的“小幸福”藏着城市的大温度
走在南昌的街头巷尾,能感受到“15分钟养老服务圈”给老人们带来的变化。一顿热饭、上门义诊、代购服务……这些事虽小,却实实在在解决了老人们的难题,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感。
“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不是冷冰冰的政策,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关怀。它考虑到了老人们“不想走远路”的需求,把服务网点建到了家门口;它理解老人们“怕孤单”的心情,给他们搭了交朋友、找乐子的平台;它也照顾到了不同老人的特殊情况,不管是失能老人的专业照护,还是农村老人的文娱需求,都尽可能兼顾。
未来,南昌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将更精准地对接老人们的需求,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贴心、便捷的服务,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变成更多老人口中的“在南昌养老,真舒坦!”
(洪观新闻记者许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