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的股价持续下探,已从巅峰时期的近30港元跌至个位数区间,市值蒸发超过六千亿港元。这不仅仅是一次股价调整,更是一场市场信仰的崩塌。曾经被无数“米粉”和投资者寄予厚望的科技新星,如今在资本市场的寒冬中瑟瑟发抖。 股价跌成这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怪大环境不行。全球手机市场确实在收缩,通胀压力下消费者换机欲望降低,这些外部因素谁都躲不过。但把所有问题推给“寒冬”有点避重就轻,看看苹果三星的股价走势,人家怎么没跌成个位数?小米自己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关键。手机业务占到总收入六成,这块天花板已经顶在头上好几年了。印度市场被冻结48亿资金,欧洲市场面临专利围剿,雷总喊着造车三年砸进上百亿,车还没量产竞争对手已经价格战打到飞起。资本市场最怕不确定性,现在小米身上挂满了问号。 说“信仰崩塌”不是夸张。早些年投资者买小米股票,买的是“价格屠夫+生态链颠覆”的故事。结果性价比模式被OV、realme快速复制,智能家居产品虽然琳琅满目,但扫地机器人、电饭煲这些赚的都是辛苦钱,撑不起万亿市值梦想。雷军说硬件综合净利率永不超过5%,当初听着热血沸腾,现在看反而成了枷锁——手机不赚钱,互联网服务收入又依赖手机销量,这个闭环转着转着就卡壳了。 有人觉得小米造车是救命稻草,但这条路比想象中凶险。新势力“蔚小理”亏着钱抢市场,华为问界靠技术背书强势崛起,小米SU7发布会热度是高,可消费者会不会为一张PPT等两年?汽车行业烧钱速度堪比无底洞,特斯拉熬了17年才盈利,小米的现金流能支撑多线作战吗?投资者心里都在打鼓。 回头看小米的困境,其实是很多中国科技公司的缩影:起步靠性价比快速占领市场,但核心技术护城河一直没真正挖深。高通芯片断供怎么办?安卓系统授权出问题怎么办?这些问题平时不显山露水,等到全球供应链风吹草动,短板就全暴露了。小米研发投入比例长期低于华为、苹果,现在追赶需要时间,资本市场却未必有耐心等待。 跌到个位数的小米股价像面镜子,照出资本从狂热到冷静的周期轮回。那些喊着“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的米粉,可能第一次体会到资本的残酷。但话说回来,市值蒸发六千亿不代表公司失去价值,全球第三的手机份额、上亿活跃用户都是基本盘。关键看小米能不能把“生态故事”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点,或者等汽车业务真正杀出一条血路。 让我们一起聊聊小米汽车 特斯拉的车怎么样 小米造车方面有啥自有技术吗? 比亚迪会成为中国第一车企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