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特朗普要求德国接管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权后,德国裤子立马就开始滴水了! 北约最近上演了一出堪称“政治喜剧”的大戏,特朗普一句话直接把德国推到了风口浪尖。 2024年11月中旬,北约在柏林的一场闭门安全会被一条“突发提议”推上风口,会议现场一时间安静得出奇。 美国代表提议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权移交给德国,此言震惊四座,尤其让德国代表感到尴尬。 理解这一敏感问题,需回顾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一职自设立以来始终由美军将领担任,这不仅是传统,更是一种军事与政治信号。 把“总指挥”交给德国,外界马上把焦点拉到两点,实力和政治。 先是军力现实,近年德军频繁被披露存在妥善率、战备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报道指出战机与部队的战备率低,军备维护与人力短缺拖了后腿。 海军潜艇曾一度因维护和零部件问题面临停运,尽管后来在“Zeitenwende”政策和追加预算下有复苏迹象,但短期内要承担北约实战指挥仍具挑战。 然后就是政治压力,接手意味着把协调31个成员国兵力、演训与危机响应的责任揽在肩上。 东欧一些国家对德国能否“稳住场子”表达了怀疑,法国也在观察德法在欧洲防务中的微妙竞争局面。德国国内政坛对此更有激烈讨论,反对者直言这像是被“递锅”。 把这事放回更大的背景看,就能猜到美国动机的另一面。 特朗普及其盟友长期批评盟友“搭便车”,要求各成员提高国防投入,2018年以降这一论调反复出现,目标直指盟友要达成“更高分摊”。 把指挥权交给欧洲一国,等于把责任与压力往欧洲身上推,这在策略上有双重效果。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的走向,自俄乌冲突以来,欧洲防务开支显著上升,更多成员达到了2% GDP的目标。集体防务投入在增加,北约内部关于分担的讨论正在变实质化。 所以德国面临两难,接手要付出更多钱与能力建设代价,不接又被指不够承担责任。 官方在11月中旬的回应保持谨慎,强调要与盟友充分协商,暗含不想单独扛责的意思。 与此同时,德国已在私下与法国、意大利等国探讨“分担模式”,希望把事务集体化,但这需要复杂谈判和时间。 这场风波暴露的,是北约内部的现实算计,盟友关系里既有合作,也有利益博弈。 美国一句话就能扰动整个格局,欧洲国家则要在安全自主与集体责任之间做出权衡。 未来几个月,围绕指挥权、能力建设与资金分摊的讨论还会继续,北约的结构调整或许由此进入新一轮拉锯。 官方信源: 《华尔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