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河南郑州,女子18岁时父母离了婚,父亲承担她的学费,每月再给她2000元生活费,

河南郑州,女子18岁时父母离了婚,父亲承担她的学费,每月再给她2000元生活费,女子本科毕业后,选择在23岁这年继续读研,没想到,父亲只给她付了第一年的读研费用后,就不再支付,父亲对此道出苦衷,他每月只挣4000,无力再承担女儿所有开销,他认为,读研非法定义务,况且女儿已经成年,可以自食其力,所以他拒绝支付。女子这下急了,直接把父亲告上法院,最终判决让她傻眼。 谁能想到,亲生女儿把父亲告上法庭。 只为要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最后却输得明明白白。 这事发生在小琳(化名)身上,说起来满是唏嘘。 2024 年硕士开学前,她突然收到父亲的 “断供通知”。 “读研的钱你自己想办法,我不再给了。” 这话一出,小琳直接懵了,当初明明说好的啊。 时间拉回几年前,小琳 18 岁那年,父母走到了离婚的尽头。 离婚协议里写得清清楚楚,学费由父亲承担,每月给 2000 元生活费。 父亲也算信守承诺,大学四年里。 学费、生活费从没拖欠过,按时打到小琳账户上。 父女俩没因为离婚闹僵,关系一直还算平稳。 2024 年,小琳考上硕士,父亲也按约定付了第一年学费。 可谁能料到,第二年开学前,父亲突然变卦。 任凭小琳怎么沟通,父亲都态度坚决,不肯再掏钱。 小琳越想越委屈,拿出当年的离婚协议。 上面明明写着 “支付到毕业为止”,怎么能说不算数? 可父亲也有自己的难处,他拿出收入证明。 月工资才 4000 元,年纪大了,养老、医疗都是不小的负担。 “读研又不是义务教育,你已经成年了。” “我把你供到大学毕业,已经尽到责任了,该自己自力更生了。” 协商无果后,小琳一气之下,把父亲告上了法庭。 她坚信,白纸黑字的协议,法院一定会支持自己。 开庭时,双方争执不下。 小琳坚持协议约定,父亲强调自身经济困难和女儿成年的事实。 法官仔细审查了协议文本,也核实了双方的实际情况。 最终的判决,让小琳彻底失望,诉求被依法驳回。 法院给出的理由很明确,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法定抚养义务。 但这种义务不会无限延长到成年子女的深造阶段。 父亲已经尽到了大学阶段的主要资助责任。 且确实存在经济困难,依法可以不再承担研究生阶段的费用。 这事儿一出,网友们吵翻了天,分成了两大阵营。 有人站小琳,“既然答应了支付到毕业,就该说到做到。” “父母把孩子培养成才是责任,深造这么关键的时刻,该支持一把。” 也有人站父亲,“成年了就该独立,不能一直啃老。” “父亲月薪 4000 元,自身都难保,没义务再供研究生。” 其实这事儿,核心就是法律和道德的碰撞。 法律注重平衡双方利益,既尊重协议约定,也考虑实际情况。 而道德层面,更多是对亲情和责任的期许。 这也给所有离婚家庭提了个重要警示。 签订离婚协议时,一定要把细节写清楚。 比如 “毕业” 是指本科毕业,还是所有学历毕业。 最好明确扶养期限、资助范围,还有突发情况的变更机制。 而对成年子女来说,也要有清醒的认知。 读研前先评估家庭经济实力,别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父母身上。 可以提前申请奖学金、助学贷款,也能靠勤工俭学、兼职补贴开支。 尽早培养独立能力,才是最靠谱的选择。 说到底,家庭矛盾还是沟通为先。 遇事别急着对簿公堂,坐下来好好商量,或许能找到折中方案。 法律能解决金钱纠纷,却弥补不了亲情的裂痕。 你觉得父亲该继续支付研究生费用吗? 成年子女读研该靠父母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