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带领人马顺利攻下南京城,下令处死夏原吉,不料夏原吉神色自若,道:“我自知必死,但可否宽限三天,让我把手头上的工作整理好。”朱棣听后愣在原地,心道:我要杀他,他竟然不求饶命,还想着工作? 朱棣迟迟没有下令。他反复打量眼前的官员,不像是临刑之人,竟在意账目多过性命。夏原吉跪在堂下,神色平静,不见半点求生之意,却将账册一一列明:户部银库、漕运拨付、未清地籍、徽州库银流向……条理分明,笔迹清晰。 朱棣听着听着,眉头皱得更紧。他不是不杀人,也不是没有杀过忠于建文的官员。但这个夏原吉,似乎只为手中几本账册活着。他让人送纸笔饭食,放他回户部三日。 三日后,夏原吉亲自将账册交出,一言未辩。朱棣看完后没说话。那晚他与心腹议事时道:“此人是账官,不是党羽。” 南京城破之际,夏原吉正在户部校对直隶地籍。他负责户部调度,全城赋役、军粮、漕运皆由其手。建文帝临危托以重任,他不曾弃职逃命,而是将所有账目移仓封存,并按三副副本编号,分别寄存内库、户部、备用库。 朱棣得知这一点时,震动不小。他手下将领曾劝:“此人忠于建文,不宜留。”朱棣却沉吟道:“若无人理账,江山也要乱。” 五年后,朱棣北迁都北京。南京财政残破,新都开支巨大,而南粮北调数度受阻。朱棣召见夏原吉,任命其为户部尚书,令其督办全国度田、调账、漕运。 夏原吉提出设南北双户部,分管账目,漕运设中转仓,北粮南拨按海运与漕运分开记录。他巡查山东,揭发永平府三千顷隐田,查清辽东冒领军粮案,得罪无数地方豪绅。 有朝臣劝其收手,他只回一句:“账有错,百姓无食。” 永乐十九年,朱棣准备第五次北征。夏原吉率户部众臣谏曰:“国库告竭,赋役难堪,恐误国本。”朱棣大怒,下令收监,抄家。朱高炽即位第一年,即复其官职,授太子太保,仍管财赋。 他拒绝党附权贵,晚年再清河北、河南赋役,重修账册,厘定军屯与民田,不信地方上报,坚持实测。 病重时,他自请辞职。他说:“账已清,我无憾。” 明宣宗赐谥“肃敏”,赐葬南郊。户部上下数百人自发为其送葬。此后历代户部尚书皆奉其为楷模。 夏原吉本是江夏人,洪武三十年进士,早年任监察御史。查处徽州布政司时,揭露大规模田亩隐报,奏请清册改革,得朱元璋赞许,言其“不畏权贵,账目分明”。 在他眼中,赋役非私事,账目即国本。即使身处政权更替之际,他也不曾以忠逆自居,只问账清否、粮足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