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嘴郭正亮说:为什么日本敢惹中国大陆,却不敢惹朝鲜,因为他们知道朝鲜是真会打。2010年朝鲜炮击延坪岛炸死了几个人,炸伤了几十个。离日本也很近,日本怎么不敢说半岛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2010 年那场延坪岛炮击,其实给日本上了一课,战争不是新闻里才有的东西,离他们家门口,近得吓人。 韩国岛上冒起的一团团黑烟、民房被炸塌、自家国民死伤,这些画面直接传到日本电视上,比任何智库报告都震撼。 结果呢?菅直人政府连夜开会,但除了几句象征性的谴责,什么实际动作都没有,连原本想搞的联合军演也悄悄收了。原因很现实:他们知道对面是真敢打的。 那次死了四个人,其中还有两名普通建筑工人,遗体在废墟里都看不清了,这样赤裸裸的场景一摆,日本马上明白,不能乱动,动了就是下一个延坪岛。 自卫队是提高警戒没错,可所有可能“刺激火气”的操作全部按停,这不是怂,是他们靠经验换来的判断:遇到一个随时能开火的对手,动作越小越安全。 时间拉到 2025 年,日本再遇到对面试射导弹,落点就在日本专属经济区边上,这一次,日本的套路几乎复制粘贴:全程雷达监控、人员待命,但防空系统坚决不开。 就算像高市早苗这样的政治人物想主动示好,想缓和一下气氛,对面一句“政治小把戏”的冷嘲,这事也就结束了。 日本只能认了,因为现实告诉他们,有人说打就打,有人说话不算话,被怼两句都得忍,但奇怪的是,日本这种谨慎只对某一个方向用,换到另一个方向,他们立马变了个人。 2012 年钓鱼岛争议闹得最大的时候,日本直接派 34 艘船在海上拦保钓人士,那架势别提多硬气。 台海问题上就更明显,从“存亡危机事态”到替某些言论站台,日本政客说话越来越不设限,胆子大得离谱。 为什么对不同对象态度差这么大?说白了,日本心里有一杆秤,哪个国家动真格的代价大,哪个国家好像还能“商量商量”? 在日本看来,刺激中国大陆不会马上挨炮弹,最多就是外交抗议、经济反制、游客不来、商品下架这些事,而这些压力都有时间缓一缓,扛一扛总能过去。 于是他们习惯性把大陆的克制理解成“应该忍”,把沟通渠道当安全垫,觉得每次试探反正不会出大事,久而久之,这就把原本宝贵的战略互信一点点消耗掉了。 其实,日本在东亚面对的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威慑语言”,第一种,炮弹式的。 触线就开火,毫不含糊。 第二种,制度式的。 清晰画红线,长期展示实力,但提倡稳定,第三种,试探式的。 看谁风险最小就试探谁,看谁不会立即反击就对谁加码。 日本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用试探的逻辑去对付前两种,结果必然是误判,半岛方向为什么不敢挑?因为对方真开过炮。 大陆方向为什么敢说敢做?因为大陆一直保持稳定,不会轻易动武,日本就误以为这稳定是“软弱”。 这种错判让日本陷进了三重夹缝:要防摩擦、要扛反制、还要在国内扮强硬,郭正亮那句“朝鲜是真会打”的评语,其实点得很透。 日本的双标建立在一个危险前提上,“别人不会动手,最多骂骂。”但任何国家的底线都不是写着好看的,中国大陆之所以克制,是为了大局稳定,不是因为没能力没胆量。 如果日本继续把克制当成理所当然,把忍让当成可无限透支的资源,那真正的风险不是哪一次具体冲突,而是误判累积后的全面失控。 稳定从来不是靠谁嗓门大,而是要懂得尊重彼此的红线,不理解这一点,日本的外交就永远走在危险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