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7年左宗棠墓被炸开,遗骨弃于荒野,王震对此大怒:岂有此理! 在长沙跳马镇

1977年左宗棠墓被炸开,遗骨弃于荒野,王震对此大怒:岂有此理! 在长沙跳马镇,突然传来阵阵炸药的轰鸣。 村民们说:“那声巨响后,左宗棠墓的封土堆塌了半边,露出了墓室”。 谁也没想到,这个埋在湖南乡野的清代墓穴,会牵出一场跨越百年的历史公案。 消息传到北京,80岁的王震将军拍着桌子吼:“岂有此理!左公为国家守了新疆,如今倒被人刨了坟?” 左宗棠的前半生,是被科举按在地上摩擦的“失败者”。 他三次会试落第,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只能在湖南乡下当“湘上农人”,种地读书。 可这“农人”偏不安分。 他啃完了《史记》《资治通鉴》,研究遍兵法舆地,在湖南官场得了个“当代诸葛亮”的名号。 两江总督陶澍见了他的文章,拍腿惊叹:“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机会终于来了! 太平天国围困长沙时,左宗棠临危受命,用三个月守住孤城。 曾国藩看他带兵有章法,力荐他为浙江巡抚。 从幕僚到封疆大吏,他用十年时间,把自己活成了清廷的“救火队员”。 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镇压捻军……可最让他揪心的,是新疆的危局。 1865年,沙俄煽动阿古柏在新疆建立“洪福汗国”,伊犁落入敌手。 朝堂上,李鸿章说“海防优先”,左宗棠拍案:“新疆寸土不让!丢一块,后世子孙要骂我们一千年!” 他自筹军费,抬棺出征,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不到两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1880年,为逼沙俄归还伊犁,68岁的左宗棠再次抬棺出关。 他在哈密扎营,对部下说:“我死在这儿,就用这口棺材收尸,总比割地求和强!” 最终,沙俄被迫归还伊犁,新疆设省。 中国西北的屏障,就此扎牢。 左宗棠死后葬在长沙跳马镇,墓前立着御赐碑亭,种着他亲手引进的“左公柳”。 可这份宁静,在20世纪70年代被打破。 1975年,村里修公路要占墓地。 施工队没绕路,直接把墓地劈成两半,拆了石像当路料。 村民们围过来看热闹,有人嘀咕:“这大官的坟,能挖出宝贝不?” 两年后,修桥需要石料,更离谱的事发生了。 一百多公斤炸药炸开墓室,墓顶塌了个大洞。 贪心的人闯进去“摸金”,可翻遍棺椁,只有破衣烂衫和几件冥器。 失望的村民把左宗棠的遗骨扔在荒野,连墓碑都砸了。 只有守墓的黄志清夜里偷偷把遗骨收起来,埋在老槐树下。 消息传到北京,王震将军震怒。 这位曾率军解放新疆、推广“左公柳”的将军,太清楚左宗棠的分量。 他立刻联系湖南省委:“左公墓必须修,民族英雄不能受辱!” 1978年,湖南成立修复小组。 黄志清带着村民挖出遗骨,重新装殓。 工匠按旧制修复墓室,补上被炸毁的石牌坊。 1996年,左宗棠墓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墓前的“左公柳”又抽出了新枝。 但王震将军没等到修复完成。 可他在1983年给左家后人的回信里写道:“左公收复新疆,功在千秋。他的墓,是历史的坐标,更是我们这代人该守住的良心。” 如今,在跳马镇左宗棠墓前,常有游客来扫墓。 村里的老人说:“以前不懂,炸了才知道,这坟里埋的不是石头,是咱中国人的底气。” 左宗棠的一生,从“科举失败者”到“新疆救星”,拼的是“国家寸土不让”的执念。 他的墓被炸,炸碎的是历史的体面。 而它的修复,修复的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敬畏。 今天,当我们站在左宗棠墓前,看的不仅是一座坟茔,更是一段“宁肯抬棺决战,不割寸土予敌”的热血。 那些炸墓的人或许不懂,但他们炸不碎的,是左宗棠用一生写就的四个字:“家国情怀”。 主要信源:(红色文化网 ——《左宗棠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上闪光——记王震同志谈左宗棠》原载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