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发动机中国有,但就是不造!光刻机中国有,就是不造! 这几年,总有人在网上说一

发动机中国有,但就是不造!光刻机中国有,就是不造! 这几年,总有人在网上说一句“狠话”:中国其实早就掌握了航空发动机、光刻机这些技术,只是故意不造,全靠进口吊着美国和西方,哪天心情不好了就断供,让他们尝尝没饭吃的滋味。 听着是挺提气,但现实远没这么简单粗暴,先说发动机,不是你想造就能造的,武直-10 上那台涡轴-9“玉龙”发动机,一个涡轮叶片就得抗住上千度的高温,科研团队为了这点突破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 叶片材料、冷却结构、加工工艺都是一点点熬出来的,不是放在仓库里“随便挑一个”那么轻松。 更别说飞到高原缺氧地区、高温潮湿环境,还得同样稳定,加大功率、降油耗现在还在持续优化,所以别再幻想我们“藏着不用”,真就是一步步攻克难关。 再说光刻机,大家都以为我们是“能造但不造”,但事实是光刻机本身就是工业界的珠穆朗瑚,上万个零件,每一个都得精到纳米级,简直是在头发丝上绣花。 上海微电子现在能量产90nm光刻机,汽车芯片、家电芯片全靠它撑场面,到 2024 年,28nm 原型机已经开始验证,很快能供应给国内产线使用,这些都是硬实力,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 可为什么我们还继续进口?因为这个行业从来就不是单打独斗,ASML 最先进的光刻机,也得用美国的光源、德国的镜头、日本的材料,全世界都在互相依赖。 中国进口一部分,不是没本事,而是要保证产线不停工,同时还能观察对方的工艺、再反向改进自己的东西,效率比闭门造车快多了。 再看全球市场关系,本质上,中国不是在“赏饭”给西方,而是彼此都离不开,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芯片需求市场,2023 年自给率从不到 10%涨到 20%多。 美国的高通、英特尔把一半收入都从中国市场赚走,ASML 的收益有大半来自中国,他们 CEO 自己都说,失去中国就等于研发经费被切断。 哪来的单方面“施舍”?分明是相互捆绑的命运共同体,而且中国的底牌不是“整机造不造”,而是牢牢抓着产业链上游。 比如稀土、镓、锗这些关键材料,中国一收紧出口,ASML 的交付计划就延后、全球汽车芯片直接短缺。 宝马、大众全被迫停线,荷兰试图限制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却发现这是全球汽车芯片最关键的供应商,他们自己动一下都得抖三抖。 同样在航空领域,别看欧美发动机牛,但核心耐高温复材如果没有中国的碳化硅纤维,他们连最顶级型号都做不出来。 最新的 Zelramic-iBN 材料能在 1850℃下稳如老狗,比他们传统材料更便宜、更耐用,光刻机用的高纯度气体,大量来自中国。 国产光刻胶已经能稳定供 14nm 芯片使用。这些“底层技术”才是真正能改变格局的东西,别忘了,中国自己的优势产业已经深深嵌进全球版图。 5G 基站占全球七成,高铁出口到东南亚、欧洲想买都要排队,12 英寸碳化硅晶圆全球最便宜。 把这些产业和西方核心技术捆得紧紧的,变成了一种“谁动谁受伤”的结构,任何国家想甩开中国搞脱钩,那不是制裁别人,是先割自己一刀。 回头看,中国制造这几十年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要掀翻全球化的桌子,而是在持续研发的基础上吸收全球技术、同时稳住产业链中对别人最关键的环节。 等这些“卡点”越抓越稳,世界就不得不按你能接受的规则来跟你谈,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打法,不是靠断供吓人,而是靠实力让别人离不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