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深夜的秦山核电基地,只有仪表盘上闪烁的灯光与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流在静静对话。在这里

深夜的秦山核电基地,只有仪表盘上闪烁的灯光与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流在静静对话。在这里,一台机组刚刚实现了连续安全运行1000天的记录,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四十年前那片滩涂上的第一个桩基。 1985年春天,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时,中国核电技术基础薄弱,能够借鉴的一手资料非常有限。当时一家外国企业答应以10万美元的价格提供关键设备的焊接技术手册,但附加了两个条件:使用时必须向该国报备,并接受该国专家现场监督。 “这如何使得!”时任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亲自上阵,联合焊接专家潘际銮,用半年时间攻克了这项技术,把省下的10万美元投入了更多技术攻关。 这样的故事在秦山核电的建设过程中比比皆是。从反应堆压力容器到蒸汽发生器,从160多公里管线到1100多公里电缆,秦山核电的2.4万台件设备上几乎都镌刻着“自力更生”的印记。当时有100多个科研单位、7个设计机构、11个施工单位和数百家制造厂参与了这场大会战。 1991年12月15日零点15分,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当时厂区里一座时钟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时间点,成为中国核电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从秦山起步的中国核电,如今已孕育出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这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可以抵御9度地震烈度和大型飞机撞击,其双层安全壳设计能确保极端条件下的安全稳定运行。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于2021年在福建福清投入商业运行,短短68.7个月的建造周期,创造了全球三代核电首堆按期建成的纪录。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已达41台,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三代核电技术之一。 在南海之滨,海南昌江核电基地正上演着“双龙齐飞”的景象。除了“华龙一号”,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通用安全审查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玲龙一号”也在这里建设。这种被称为核能“移动充电宝”的小堆具有体积小、建设周期短等优点,非常适合偏远地区或海岛应用。 中国核能发展并未止步于此。2023年12月,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这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追逐“人造太阳”的梦想——2023年8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向可控核聚变这个“终极能源”又迈进了一步。 目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达58台,核准在建44台,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核电发电量达4447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这些数字背后,是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与规模扩张同步的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已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能力,年设备制造能力超过10台套,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在鄂尔多斯,“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已生产出“第一桶铀”,使我国铀矿采冶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阶段,为核电“粮仓”注入新的保障。 核能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南方地区,核能供热项目已为居民送去温暖;在江苏连云港,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为石化基地提供清洁工业蒸汽;在秦山核电基地,重水堆机组生产的钴-60同位素在新冠疫情期间将医用防护物资的辐照灭菌时间从两周缩短至1天。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在为核电安全注入新内涵。无人机智能巡检、5G全景监控、大数据风险预判,核电安全实现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一位核安全负责人这样描述这种转变。 中国核工业人用四十年时间,走过了从“国之光荣”到“国家名片”的征程。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跨越,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中国核电技术的发展轨迹,也是一部中国高端制造业崛起的缩影。 当下,中国核电已迈入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按照规划,到2030年,中国核电在运装机容量将达到1.1亿千瓦,成为高碳能源替代和电力系统稳定的“双支柱”。 随着“华龙一号”等自主技术持续输出海外,中国正与各国共建核能安全发展命运共同体,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