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刚过,急诊室就送来一位浑身发烫的老人,体温38.7℃,头晕恶心还烦躁不安。家属满脸疑惑:“屋里暖气开得足,穿得也厚,怎么会中暑?”冬天中暑,这个听起来矛盾的现象,其实藏着人体平衡的大讲究。 某中医院内科数据显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接诊的“冬季中暑”患者约占全年中暑病例的12%,其中60岁以上老人和婴幼儿占比超七成。这些患者并非暴晒于烈日,而是困在“人造高温”里。 就像那位老人,家属怕他着凉,卧室暖气开到26℃,盖着加绒棉被,睡前还让他喝了碗人参汤。这种“密不透风”的保暖,让身体散热通道彻底堵塞。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热量蓄积,便引发了“冬季中暑”。 从西医角度看,中暑的核心是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人体正常体温依赖产热与散热平衡,冬季长时间处于高温密闭环境,皮肤汗腺功能被抑制,热量无法通过汗液蒸发排出,就会出现热射病早期症状。 中医则有更深入的解读,这类情况属于“内火炽盛”。冬季阳气本应潜藏,若过度保暖、饮食温补,会让体内阳气浮越于外,形成“火毒”。火毒上扰清窍,就会头晕头痛;灼伤津液,便口干舌燥;扰乱心神,难免烦躁失眠。 临床中,冬季中暑患者的症状往往比夏季更隐匿。初期可能只是轻微乏力、食欲不振,很容易被当成感冒。但如果出现体温升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燥无汗,就必须警惕,这已是身体发出的紧急信号。 有位中年女性,为备孕每天吃红枣桂圆炖阿胶,办公室空调开至25℃,还裹着羊毛大衣。一周后突然晕厥,检查发现体温39.2℃,电解质紊乱,正是“火毒”引发的热紊乱。 这类易在冬天中暑的人群,通常有共同特质:体质偏热、代谢较慢,或有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因末梢循环差,散热能力弱;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产热过多;而长期卧床的老人,体温调节能力已退化,更易中招。 从发病机制来看,冬季中暑的“火毒”有内外两重诱因。外在是高温、高湿、密闭的环境,内在则是饮食不当、作息紊乱导致的体内阴阳失衡。二者叠加,就像给身体“添柴加薪”,火毒自然失控。 应对冬季中暑,首先要破除“越暖越好”的误区。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40%-60%,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分层穿衣比穿厚衣更科学,方便根据环境调节。 饮食上需“清热养阴”而非盲目温补。可多吃梨、银耳等滋阴食物,用菊花、麦冬泡水代茶。像羊肉、鹿茸等温补食材,需根据体质食用,阴虚火旺者冬季更要忌口。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要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降温。若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布洛芬等退烧药,同时补充淡盐水,避免脱水。 中医调理则需“清热泻火、养阴生津”,轻症者可用金银花、连翘煮水喝;症状明显者,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牛黄解毒片等中成药,切不可自行用药加重病情。 值得深思的是,我们总在季节变换时过度干预身体适应能力。夏天贪凉吹空调,冬天裹紧怕受凉,反而打乱了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顺应自然,才是维持健康的根本。 傍晚的诊室里,那位中暑老人已好转,家属握着水杯感慨:“原来保暖也有学问。”窗外寒风呼啸,诊室温度刚好,老人穿着薄棉袄,正慢慢喝着温水。身体的平衡,从来都在过与不及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