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妈看完《四喜》直接关机,说‘这演的是我?’” 豆瓣短评里,这条点赞破万。

“我妈看完《四喜》直接关机,说‘这演的是我?’” 豆瓣短评里,这条点赞破万。 剧里三个妈,一个吼老公、一个盯儿媳、一个哭天抢地抢孙子,弹幕齐刷“疯了”。 镜头一转,三个爸泡茶、下棋、拍拍肩就把矛盾平了,弹幕只剩“好温柔”。 同一场家庭爆炸,性别不同,剪辑给的情绪滤镜完全不同。 数据也这么干:澎湃新闻统计,近三年热播家庭剧,出现“情绪失控”场面,女性角色占81%,男性仅19%;可现实民政局报告显示,提出离婚的,女性占73%,理由是“对方冷漠、缺席”。 戏里把女人推向极端,戏外把男人推向隐形,中间的真实生活被一笔抹掉。 观众不是傻子。 微博话题四喜里的妈真的有病吗阅读量2.3亿,高赞回答:“我妈是唠叨,可她唠叨完继续洗碗、哄孙子、挤地铁上班,爸一句话没说过,但也没见他开过家长会。” 情绪劳动被剪成“发疯”,沉默逃避被剪成“稳重”,编剧省掉了背后十年的家务清单。 有人喊“戏剧需要冲突”。 可冲突不是单方面的尖叫,是结构性的挤压。 把锅全扣在“妈”身上,便宜了好脾气的“爸”,也顺手把屏幕外正在做饭、正在调解、正在崩溃的你我,一并打上了“歇斯底里”的钢印。 剧可以关,生活得继续。 下次再听到“你妈又急了”,先别跟着笑,看看她为什么急—— 三个妈的故事,不该只剩“疯”这一个标签; 把她们还原成人,我们才有机会不成为下一个被嘲笑的“疯子”。